社工的專業主體性的迷惑
人格被行政機關(結構)吸收
人格被行政機關(結構)吸收
=======================================
我知道了,工作,之所以能夠持續原因。
評價社安網2.0核定本薪資透明化
6 等 3階(312)=應發合計薪水41682+3000
7等 5階(392)=應發合計薪水52370+3000
「社工督導」
7 等 3階(360)=應發合計薪水48095+3000
社安網2.0的架構
「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
中央主動提供裁量基準,與
中央提供解釋性行政規則的重點對象。
社工如何產出責信
(1)涉及法拍屋的議題,對個案表示讀了法拍屋相關的資料,用法律知識確認跟個案聊法拍屋的法律進度。
(1)因為個案失聯數個月根本找不到人,社工主動出調查報告給法官供參。
(1)案況複雜社工主動告知第一線警員案家狀況與注意事項。
(1)因為病人剛住院一週,醫院資料一定沒有主責社工詳細,主動致電討論。
司法與行政單位對於責任承擔的不同視角
最近讀判決書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依刑法三階段,在有責性階段:身心障礙對於司法來說是一種暫時性的狀態;但身心障礙對於行政機關來說是一種身分狀態。
例如:疑似身心障礙者(未取得手冊)生氣時亂丟垃圾打到家人跟路過的行人,路人提告。開庭時甚至就連檢察官都覺得怪怪的,委由輔助人來協助。但是在論有責性的階段,法官依其丟物品會砸到人的行為,不論其開庭時文不對題,仍認為其事發當下可以預見,才會選擇丟東西,故具有有責性。
我覺得很有趣,也是必須如此的。司法必須限縮一個人的特殊狀態,將身心障礙侷限為一種暫時性的現象,才能回推並檢視犯罪行為發生的責任。並在其中判斷其「知」與「欲」的連結性,才能判斷「故意」或「非故意」。
然而對於行政機關來說,一個人有身心障礙手冊,直接適用身權法,從一開始它的本質就是不一樣的。甚至如果是疑似身心障礙者,社工也有義務去發現與協助。所以身心障礙是一種身分狀態,當一個人智能不足的時候,他對於行政機關來說就是不一樣。行政機關有更多的義務去協助,同時對於其的犯錯更加包容(哭鬧、亂陳情、放鴿子)。換句話說如果身心障礙者在行政機關發脾氣亂丟東西,很大的機會會被包容。
例如:疑似身心障礙者(未取得手冊)生氣時亂丟垃圾打到家人跟路過的行人,路人提告。開庭時甚至就連檢察官都覺得怪怪的,委由輔助人來協助。但是在論有責性的階段,法官依其丟物品會砸到人的行為,不論其開庭時文不對題,仍認為其事發當下可以預見,才會選擇丟東西,故具有有責性。
我覺得很有趣,也是必須如此的。司法必須限縮一個人的特殊狀態,將身心障礙侷限為一種暫時性的現象,才能回推並檢視犯罪行為發生的責任。並在其中判斷其「知」與「欲」的連結性,才能判斷「故意」或「非故意」。
然而對於行政機關來說,一個人有身心障礙手冊,直接適用身權法,從一開始它的本質就是不一樣的。甚至如果是疑似身心障礙者,社工也有義務去發現與協助。所以身心障礙是一種身分狀態,當一個人智能不足的時候,他對於行政機關來說就是不一樣。行政機關有更多的義務去協助,同時對於其的犯錯更加包容(哭鬧、亂陳情、放鴿子)。換句話說如果身心障礙者在行政機關發脾氣亂丟東西,很大的機會會被包容。
家暴案件通報之怪現狀
案例1:熱心民眾通報社區某住戶吵架,只知道一男一女,不知道在吵什麼,已經吵完了。
案例2:疑似精障者居住台東指控壓力大想殺某某居住澎湖之家人。
分析:
案例1:沒有任何聯絡方式、吵什麼、是否為家人都不知道,然後已經吵完了。所以113專線不用派警員了解,事後下派家暴社工去某某地址問問看。(本案下派)
構成「家暴」的要件有三:
實務現況,合先敘明。
依照案例1的標準:任何人可以假借聽到聲音之理由,提供任一地址,且故意不通報警員,最終就是由人力不足的社工要花時間家訪。
依照案例2的標準:以後只要任何自殺或精障者說「我想把我全家人殺掉,然後再自殺」依據家暴法四親等之計算,若有20位四親等內親屬,請通報20個被害人,派20個社工分別服務。
上述之怪現狀,究其原因,這是因為行政單位與實務工作者並沒有人花時間去研究「暴力行為與身分關係的因果性」換句話說就是家暴事件的「因果關係」,所以只要有任何發生家暴的可能,就必須通報,無論雙方是否分隔台東與澎湖,反正只要一男一女看起來像是男女朋友或相互認識就可以先通報。
另外,行政單位害怕被檢討,且政府要扛下人民的生命安全的責任,導致實務工作的卸責式通報盛行,只要老師(教育局)、警察(警政)、醫生(醫院)、書記官(法院)、自殺關懷訪視員(衛生局)通報了,接下來就是家暴中心(社會局)扛責任......這樣的現況又使得實務現場繼續惡化。
我今天犯了一個錯,太認真去看待這件事情,整個人太投入了,我還是在公部門當個無聲的螺絲,放假吃壽司過日子就好。嗚呼。
社工的精神疾病評估
這問題很難。畢竟大學時精神疾病社會工作3學分的課修完還是一知半解,原因就在於我們是用文字去描述病人的異常,但文字終究難以呈現怪異感、細微的動力、憂鬱認知的循環......等。
我回顧自己的專業歷程:
1.大學的課程
首推2.3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典範書籍,我自己是「先學著指認精神疾病」,例如:什麼是怪異妄想、什麼是幻聽。接著才開始「學著判斷精神疾病的嚴重程度」,例如:放回案主的生活脈絡中,影響多少的日常生活。
從而開展幾個主題「讀犯罪學科普書時,練習自己診斷,看看跟作者的判斷是否一致」;「我的前端判斷,是否跟護理師或精神科醫生判斷一致」。
但所謂的「指認精神疾病」其實是無時無刻一直在思考與運用的技術,比較不是上一門課或查閱網路資料就可以知曉。
然後,工作上常見精神疾病,有個概略的開展:單向的強烈情緒,憂鬱、躁。由此建立憂鬱症與躁鬱症的光譜,在光譜外圍的失智症、認知障礙、酒癮、毒品......,然後最極端的思覺失調症。大致上的架構是這樣。
再加入精神疾病相關網絡單位,照顧者資源、病人資源,藥物副作用與因應,強制送醫之要件與操作。病人住院時的照顧者分離情緒......等。
所謂的「是否有精神疾病?」是上述的複雜知識體系。
所謂的「是否達到需要通報衛生局之標準?」是下述的一套思考。
我在會談時會去想,當案主是這樣的怪異時,先除去親屬所謂的「控訴」「病理化」「專業術語」避免被文字局限自己的思考判斷,案主的行為是物質導致的?是暫時性的?長期性的?
案主的生活是否因此在社會邊緣遊走;無法從事單一工作超過三個月;總是莫名其妙斷絕人際互動;退化的認知功能;刺激與單調的言語反應;衛生習慣糟糕......等。
案主的狀態,如果排除掉親友的支持與照顧,是否會改變?還是無法維生?當這些問題是我能夠肯定判斷的,或者仍是模糊的,才是轉介護理師續處。
我也遇過親友都覺得案主很奇怪足不出戶沉迷電腦遊戲的,結果家訪時也只是肥宅不想工作,家人又供餐,包吃包住包水電。換作是我我會想工作嗎?
社工的一個專門領域就這麼複雜,社工教育需要龐大的實習時數,就因為有些判斷與評估,不是文字能夠傳遞,必須依靠師徒制傳授動作、行為、感覺的工具知識,然後化為內隱知識。
社工作為一門專業的再確認
【社工作為一門專業的再確認】
.
今天跟資深專科社工師前輩聊天,有相似的感想法喜充滿。
.
之所以感受到這門學科是個專業,之前談到酒店妹的成本外部化、還有外籍婦女與小孩的貧窮循環、婚暴案件依附關係的循環......新聞《五寶爸》寫社會底層的生存技巧,訝異於這些工作上習以為常且理所當然的應用,卻被外人看做是另一個世界的人。
.
原來外人離社會底層是這麼的遙遠。
.
也許,如何看待與理解貧窮本身就是一門專業。如何跟貧窮者工作,這更是高難度的專業應用。
.
那麼,社工對自己的不自信。在內部,我認為這是社工發展上長時間的理論外借導致,要諮商可以借用心理學與諮商輔導技巧,涉足心理師領域;要看待貧窮與社會議題借用社會學理論;社工理論波爾曼6P理論、eco-map、社工生態觀,這些偏向會談架構與關係建立技巧,給人的感覺就只是工作架構,而不是理論。
.
這就回歸到社工的專業發展,是先有實務才有理論。但社工理論就像蓋房子的鋼筋形成輪廓,社會學與心理學則像水泥堆砌細節。
.
在外部,案件的複雜性是常態,例如:親友各懷鬼胎,互相指控虐待身障者,同時有有高利貸議題,跟身障者安置與照顧議題,偏偏阿公阿嬤只想息事寧人導致整個家庭都抗拒外界介入。所以社工會遇到法律、家暴、債務、謀職、照顧的綜合議題。
.
問題是一個人的專業學習歷程有限,菜鳥社工怎麼可能回應這些議題。當手上有30案,每個案件都涉及多個議題時,社工的介入就如同隔靴搔癢,民眾無感,社工也不知道在三小。
.
那麼可以綜觀的來看,這正好顯現貧窮家庭的特質:議題混亂、彼此角力。怎麼切出議題的先後順序、怎麼回應、怎麼轉介,這都必須承認是社工專業的射程範圍。
.
我現在看待新聞案件,我都不管鄉民怎麼看待與指責這些人,回歸自己的社工專業,不受外人指點,不接受學科自我矮化,不接受其他學科抄襲性既受的說法。
.
社工行使獨立調查與工作,社工專業在先,然後才是佐以行政調查原則、社會學理論運用、諮商技巧運用。
家暴社工的受暴與內在修復
【家暴社工的受暴與內在修復】
.
這份工作之所以讓人難受,很多時候來自案主與相對人的暴力行為是突發性的、無法預測的。更難過得是這是社工工作日常。
.
相對人酗酒的這類小案件,我電話打過去剛好相對人酒醉之下直接把社工罵一頓,這跟沒喝酒時的反差,殺得我措手不及。雖然不是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但還是有一絲的不舒服感,這些負面感受是無法根除的。
.
我想重新回顧與處理這些經驗。
.
受傷的基本構造:工作中突發的負面感受,哪怕只是被罵三字經,因為人的構造是「經驗先於理性的。」心底的感受一定先出現,大腦與淺意識才提取相對應的知識與理論去因應與解釋。
.
換句話說「受傷是無法避免的。」
.
所以焦點將放在「如何降低暴力的發生?」(如何迴避暴力);「受暴之後如何修復?」(受暴之後如何自理傷口)。前者如相對人已在氣頭上了,社工就不要貿然家訪硬碰硬。
.
我想談的是後者,關於我受暴之後如何修復?
.
首先,我必須先意識到自己受傷,自此我才能從受傷的自己與自己二分,然後開始觀察與思考,展現人類大腦的後設認知,一切的一切由此開始。
.
接著,敘述受暴,將感受侷限特定的範圍。所謂「受暴」是一種精神暴力,它形成負面感受,這感受無以名狀、無法指涉只能述說「在猝不及防下被人突然責罵的震驚,在事發後這震驚帶來的負面感受持續占據我的整個腦海,像一團團的漆黑罩頂......」
.
接著,原理運用,上述的震驚與負面感受,盤據我的認知,形成憂鬱認知,「Beck憂鬱認知的循環,都是源於內在信念」,那麼我應當處理信念「家暴工作的本質是被害人安全的保障,除之外別無其他,安全是無法被其他需求取代的」。
.
最後,堅定信念,可以緩解掉憂鬱認知的整體負面感受。再依據悲傷輔導技術,為此次的經歷賦予新意義,我這次的受暴,在整體刑法的射程中做為法治工作的一員,作為遂行公權力執行的一員的我,「程序正義是為了發現真實」。在這樣的工作中我的受傷與血淚是必須發生的。
.
有時候我工作太忙,感受就被拋之餘腦後,只有下班之後才能處理,這個憂鬱認知的循環從4/30.1500直到4/30.2300才處理完。作為社工我需要更快的自我修復。
社安網2.0的對社工的綺麗想像
.
我讀完172期社區發展季刊的感想。
.
社安網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先將家庭區分三種類型「一般家庭」「脆弱家庭(社福中心)」「危機家庭(家暴中心)」以此區分引入資源的類型與介入的急迫程度。理論上「危機家庭」應該是短期介入,公權力為主體,相比「脆弱家庭」長期介入,公權力介入少。
.
有一條垂直線的工作進度,前端家暴議題緩解之後,轉派後端社福中心後追,直到回復成一般家庭。自此服務期程告一段落。
.
另有一條水平線的工作夥伴。對於合併精神疾病議題(心衛社工)、少年犯罪議題(少輔會)、毒品議題(毒防中心)、溝通議題(家庭教育中心)有相對應的專門行政單位。
.
理想上,家暴議題,被害人端由家暴社工介入,其他衍生的議題,如精神疾病議題應該再有一位心衛社工介入,形成couple,透過被害人與加害人社工的資訊交換,讓整個介入「更加全面的貫串整個家庭」藉此達到「以家庭為中心」的宗旨。這時候才有空間去技術操作「召開家庭會議」「家庭參與處遇」「專門需求專門窗口因應」「網絡單位團隊工作」。
.
這些理論「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網絡單位團隊工作」「垂直與水平的業務整合」,它的大前提是以充足人力、充足金費才能執行。例如:有足夠人力才撐得起頻繁的跨部門討論與合作,才能有辦法跟整個家庭的人工作。只有人力充足才可能有團隊工作的可能。
.
人力不足,這正是現在最大的問題。
.
一直以來社福領域因其準市場的特性,政府一直是用低於中位數的薪水買入社工。這導致人員不足額、人員流動高,致使上述的理論與理想實際上僅是增加新的工作與責人要社工去扛,形成對社工的浩劫。
.
目前的社安網政策,侷限於行政單位的整合與分配階段,對於司法單位與立法單位並未觸及,甚至可說「社會安全網」其實就是「社工安全網」,只徒增社會局業務。
.
在警政的少輔會安排法定社工人力;拚了命的創立社福中心安排法定社工人力;在衛生局安排法定社工人力;在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安排法定社工人力。社工卻沒有其對應的權力。
.
法院肯認醫院驗傷單的專業、警員第一線的介入的資料,卻仍是排除社工報告的可信度,他們寧願創造一個新職業「家事調查官」撰寫報告,也不願採用社工報告。
.
這對於社工這門職業的社會地位、專業發展、薪水升等,長期來看社工只會持續的分散在各個不同的基層單位中繼續搖旗吶喊開拓新領域與新業務,卻難以向上爬。
.
在閱讀論文時,我一直想到另一條路。警員的權力來自於其職業限定的槍械使用權;地政士、律師亦都有其職業專斷的權力,也就是只有他可以做別人都無法做的事。
.
社工的權力核心是什麼?
.
少事法修法未賦予社工懲戒權;精神衛生法修法不願意給社工強制送醫的職權判斷權限。整體的修法與制定,都將社工形塑成一種沒有職業專斷權力的「助人工作者」,使得社工以「跟案主建立關係」「社工價值」為一種自我專業的認可,這就像在社工的象牙塔內玩扮家家酒。只是社工自己在爽。
.
再一次的社工於社安網2.0的專業角色繼續處於從屬性的位置,仍是有責無權,有業務無決定權,被安放在執行社安網方案計畫的底層職業。
Re: [新聞] 擄殺真相曝光 無業男長期騷擾新婚甜姊遭2度告性騷
擄殺真相曝光 無業男長期騷擾新婚甜姊遭2度告性騷
16:062021/04/09 中時 潘建志
屏東縣萬丹鄉1名29歲曾姓女子,8日晚上10時許騎車行經萬丹大昌路1號橋旁,突然遭人?
Re: [新聞] 獨/惡劣5寶爸!搬走新冰箱卻留滿地尿布垃圾 前房東被臭到怒了
※ 引述《zxc2331189
(阿拉花瓜)》之銘言: 1.媒體來源: ettoday 2.記者署名: 游瓊華 3.完整新聞標題: 獨/惡劣5寶爸!搬走新冰箱卻留滿地尿布垃圾 前房東被臭到怒了 4.完整新聞內文: 台中27歲江姓男子「五寶爸」,與年輕妻子生下五個孩子,去年卻因平安夜沒錢讓女兒看病,上網求售嬰兒車籌醫費引發關注。但現在5寶爸前房東出面怒控對方搬走已經近半個? ,卻留下滿屋子裝滿尿布的垃圾,房子髒亂不堪,更氣的是「電視台主播送的冰箱從六樓搬走,卻不願清垃圾,甚至當初上網說為了讓女兒看病要賣的推車也丟在舊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前房東林姓小姐說,去年1月5寶爸在冬夜用機車載著3個孩子跟太太來租房子,其中一個? 子在冷天竟然只包著尿布沒穿衣服,她跟先生看了相當不忍心,當晚就將房子出租給5寶? 一家,「過去1年房租常沒繳清,有時候只繳500元、幾千元,但考量到5寶爸養那麼多小? 不容易,所以也不忍心催討,周邊左鄰右舍也常捐贈物資給5寶爸一家。」 林小姐痛批,5寶爸搬走後留下滿屋子垃圾,食物、尿布放了半個多月,整個房子臭氣沖? ,鑰匙也沒歸還,她數度連繫5寶爸要求將房子清乾淨,但5寶爸先說孩子發燒要改期,後來又說孩子燙傷要送醫,各種理由都有,清理的日期也一延再延,她忍無可忍才決定出面爆料。
「我最氣的就是他有辦法搬走新聞主播送的大台新冰箱,從6樓一層一層扛下來,卻不拿? 當初要賣的推車,那推車還是我親戚送給他們一家的,更可惡的是留下滿屋子惡臭,還有奇怪的東西黏在地板上根本清不乾淨!」 「台中五寶爸」27歲江姓男子去年平安夜為籌錢讓女兒看病,上網發文求救引發社會各界關注並提供支援,他今年1月11日原本剛到洗車場工作,準備日夜兼兩份工作養家,不過1 日就向洗車場老闆提辭呈。洗車場老闆表示,能理解也體諒江男的難處,只希望對方能對孩子負責。
針對五寶爸上班5天就打算辭職,洗車場老闆表示,儘管江男當時自信撐得住,但做這一? 若身兼二職,通常情況下都做不久,一般不會超過一個禮拜,其實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只希望對方未來能對孩子負責,「敢生就要敢養。」
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5423/d5423263.jpg
.
道德批判或罵人我就不寫這個、寫貧窮循環又很花時間。簡單寫,社工有個概念,尤其在處理遊民、長期貧窮、自認自己貧窮一直嚷嚷要補助的個案時,
.
我們會去思考「他的生存技巧是什麼?」
.
是什麼樣的技巧讓他可以一直貧窮卻一直不會餓死?
.
例如:長期酗酒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遊民,細探會發現遊民跟遊民之間會形成共享團體,我有50元時我買酒跟你一起喝,你有錢時換你買給我(詳見:《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
.
他吸毒導致工作不穩定,最後去工地當臨時工,工作愛去不去的,細探發現他跟工班關係不錯,所以可以依照自己心情去上工 (詳見:《做工的人》)
.
她智能不足,在街頭認識男友順勢住進去,分手後無縫接軌新男友,導致她雖然智能不足卻活到30多都沒工作過、不需親友接濟。(智能障礙者類遊民生存技巧)
.
她做酒店,被酒保男友家暴,她請其他更大尾經紀人來處理,把男友趕走後,卻又開始跟經紀人交往,要分手時又是轟轟烈烈找更大尾的來處理,又跟該人交往(酒店生存技巧).
躁鬱症病人,拒絕就醫,被強送之後自行從醫院逃跑,跟家人關係不睦,也會跟路人吵架,但她致電前男友,前男友送便當順便在旅館做愛,再給他零用錢500元,然後她再聯絡其他男友,就這樣過生活(精障者生存技巧)
.
家裡很有錢導致兒子好吃懶做長期無業酗酒,兒子承諾說一定會改,並說要結婚給父母看,父母歡喜給錢娶外配,結婚生小孩後兒子依然不工作,細探發現父母覺得要對媳婦與孫子有保障,更加不忍心把兒子趕出家門,兒子更不可能獨立了(無業者生存技巧)
家裡很貧窮,爸爸開計程車,女兒中輟之後責怪父母婚姻不睦導致自己發展很差無法專心讀書,細探發現爸爸有愧疚感每天買便當不敢強求女兒去工作,導致女兒到25歲都過著滑手機朝生暮死的生活(無業者生存技巧)
.
.
五寶爸的生存技巧,對外表示貧窮小孩很多個,引發他人憐憫,信誓旦旦承諾會重新生活。
.
如果他今天沒上新聞,除了社工根本沒人會知道他的前後不一致,可以一直以此方法獲得善心人士接濟。
.
然後接濟他的民眾慢慢發現他個性與行為上的缺點,導致關係惡化,偏偏五寶爸吃嘴仔又很會把事情弄成羅生門(說房東有恐嚇、前老闆跟自己有債務糾紛才會被抹黑)
.
如果沒有媒體追蹤他,他這招就是換一個人重新使用,同一套方法用個五年不是問題。跟人借錢不還、拿人物資前後不一、去上班先領紅包卻兩週內辭職,這樣斷斷續續接濟他也不愁吃穿,搞不好還能繼續改機車。
.
所以可以看到他的街頭生存技巧是很厲害的。讓他可以一直處在貧窮狀態卻不會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