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人道的追求--「漂泊.落地.生根」之張志群先生的故事



張志群先生何許人也?
約略簡介:
  1927年生於中國,就讀小學時在衛生課受老師社會主義思想啟蒙,思想逐漸傾左。中日戰爭爆發加入戰爭,當時中國勢力以國民黨最盛,卻加入站在民眾的共產黨抗日。
  待抗日結束中國勢力漸向共產黨,1947年在二二八事件之後因事發突然遷居台灣。1949年國民黨遷移來台全島進入白色恐怖時期,遂於1950年被密告匪諜羅織入獄。
  出獄後風塵僕僕以酸梅湯餐車營生期間幾經波折,因緣際會創業小本經營公司,隨台灣經濟起飛與1987年解嚴後公司營運蒸蒸日上。67歲退休後積極從事正名台灣運動。


心得:
  張志群的一生是追求人道的一生,是以人本為主體的堅持。
  國小時的老師是他的思想啟蒙者,但是,如果只因為國小的教育應此判斷張志群堅持一生的人道思想那又顯得過分武斷。在他的經歷中一定有什麼更純然的動力使他懷有巨大的熱情去加入抗日戰爭、加入共產黨、加入台灣正名運動,我想那是一種對於普世價值的追求,站在弱勢者的一方積極爭取權利,同時反對促成弱勢的始作俑者。
  中日戰爭爆發,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共產黨剛起步還沒有大到像國民黨一樣,他毅然決然投入共產黨的理由很單純,因為那時候的共產黨還與勞苦大眾站在一起,張志群說:「當時他做共產黨間諜(之後編入新四軍),每當上頭有物資發下,往往是由上自下職位越高越是不去使用物資,寧可把物資給予其他生活更加困苦的一般民眾,他雖然處在低階職位,當物資到手他也是分給其他非共產黨的黨員。」
  這樣一個人,卻在1950年時被羅織入獄,只因掌權者國民黨唯恐共產黨的滲透,草木皆兵,人人皆可能是匪諜皆有可能顛覆政府、變更國土,多少能人志士被送到青島東路三段的軍事法庭受審判。張先生也不例外的成為統治淫威的犧牲品。
  出獄後生活困苦,政治犯的汙名的汙名使得求職處處碰壁,但是他並沒有被生活給壓垮,他像一朵壓不扁的玫瑰,在險惡的夾縫中求生存仍然不忘對於勞苦大眾的關心,經營皮蛋工廠時他知道來工作的員工都是經濟狀況不好的人,遂提供豐盛的三餐給他的員工果腹,在當時這等福利還不是每間工廠都有。
  退休後一反社會常態隱沒在人海中或過著自己的太平日子,他投入更多的時間與心力積極從事正名台灣的運動。一位具有外省身分(註1)的人從事台獨運動確實少見,因著他自己對於台灣土地的情感與認同去從事愛台灣的運動,足跡遍部海內外大大小小的民間社團,兼任職務與參與過的社會運動不勝枚舉,甚至曾到美國要求改稱台灣辦事處的官方英文名稱。

我注意到影片裏的一些眉眉角角:
  某段訪問坐擁書牆前的他,在模糊鏡頭下的書牆中洽有一套史明撰寫的台灣人四百年史。
  198949日鄭南榕為了爭取百分百的言論自由而自焚,他也曾前往安葬鄭南榕屍體的墳前獻花。
  1993年最後的黑名單史明回台,他遂與史明接觸,2010年穿越紅色浪潮書籍發表會也列席台下,台上並有陳儀深主持。

  如果從光譜的劃分來看,他是傾向社會主義的,他對人群的態度與對底層的關懷再再顯示人道,從他的生命經驗裏我看到人並不是只能任憑歷史的車輪轉動而無能為力改變、人也不是國家機器底下的一個可有可無的零件。人是重要的,人才是主體,他讓我看到哪怕是在最險惡的環境下人是能夠做出改變的。
  回憶起高中在課堂上某親統派的老師曾說過「三十歲以前,你不信仰社會主義,你是沒有良心; 三十歲以後,如果你還信仰社會主義,那你就是個白癡(註2)。」暗示高中的我,社會主義無用不現實。
  我想老師你對該句話解讀錯誤,這句話強調的是三十歲以前為了社會正義奮鬥,恰似今日的守護樂生、華光的學生。三十歲以後不表示就要放棄三十歲前的熱情與理想,而是必須與現實做某種程度的妥協,如果一個滿腦子理想的人最後餓死自己,那等於是站在社會正義那方陣營的人的減少,是自己的損失也是社會正義的損失,所以他是白癡。這段話的重點還是以社會主義貫通其中的。

註解:
1:依據史明口述史,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稱呼是建基在以台灣為「省」的思惟 
   之下的用法,以為台灣是中國得一個省。是政治不正確的字詞。
2:該名言來源有二說:一者為蔣經國;一者為歐洲諺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