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讀【席慕蓉,無怨的青春】



讀【席慕蓉,無怨的青春】

  新詩我比較少接觸,目前讀過的詩集只有三本。
書讀得少,沒修過什麼文學結構與文學概論類型的課,單純抒發微心得(山寨文青:喜歡你暖暖的文字,洋溢著小小的確信!?)

  我認為讀文學是需要先營造一個情調的,詩集尤其更要如此,她描寫得是一種抽象的意義,著重情感與空白處。讓自己先靜下心來,可惜我不會正念減壓,沒有辦法聚精會神,只好用另一種方式使深層情感與專注力表現。


  我習慣在讀詩之前放音樂,放什麼音樂要視心情與感覺,還有預想從詩中得到什麼情感?
讀席慕蓉的書時,我聽La Monture(坐騎)。
參考:http://www.youtube.com/watch?v=wXp5LxQtIEw

  我會放一首歌,只有一首,且讓她一直repeat,至少重複十次以上。原來一首曲子我去聽她,我聽到的只是節奏與哪兒出現的高低起伏聲,
再聽,旋律進入腦中,
再聽,試著理解歌詞再說些什麼,
再聽,好像有什麼感覺從身體裏浮出,
再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音樂中,想像歌詞與意境的愁與苦,
再聽,自己已經部分置身在音樂裏,
再聽,現實與音樂的界線似乎模糊,
再聽已經有整個人inner在音樂中,能夠忽略現實,
再聽隨著歌曲起伏一起唱與手舞足蹈,再聽,有分不清究竟是誰在唱歌,物我兩忘的感覺。
這樣一個過程裏內心深層的情感漸漸被勾出來,直到覺得適當了。
在社會團體工作裏稱做[暖身],為求empower

  接著,我還不會直接讀詩,尚還有一個步驟。

  聽音樂的主要目的是勾出自個深層的情感,情感勾出來之後如果沒有持續維持,一段時間她就消失再度隱遁。
  所以需要[腳本](script),從讀過的文學與小說或曾聽過的故事中,把自己帶入一個特定的角色與情境裏,使自己有情感,也有一個可以聚焦的角色(如果學生角色過得很苦悶也可以直接拿來用)。
我使用的是三毛,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當作腳本,我想像自己是融入在散文情境中,物資匱乏有點淒涼卻兀自行樂的角色。

  上述方法通常是一起做,沒有前後順序之別。
  現在,我的深層情感出現,我想像的角色出現,我融入在情緒與新角色營造出的情境裏,在極致的狀態下甚至物我兩忘,溶化主體與客體的區別。
記得這叫作移情。通常我會放悲傷的曲子,但是實際上在悲傷的極致時會有放歡樂的曲子一樣出現宗教學上所謂[狂喜]的狀態,這是讀詩的最佳狀態。

  開始翻開詩集,我無意把詩文嚼透,那會破壞美感。
經過上述的情境營造下,席慕蓉的詩變的很重口味。幾乎是苦情的。
  因為詩集大多是寫一個女孩子愛某男孩子,男生因故無法在女生身邊,女生朝思暮想著男生,問自己我對你的情愛你是否也感局到?問對方你是否也想著我?還有是否已經成為回憶?
如果是回憶,希望我們都不曾忘記?當我們(通常只有女生自己自問)理解為什麼年輕時會為情所苦?知道苦之所以苦的時候我們已經不再年輕?可是我還是依然對你有感情。

  內容大致上不離上述類型,如果僅是如此也不會如此賣座,一定還有什麼吧!?
這些詩,表面上敘述愛情,被歸類成愛情詩,但作者高超之處在於詩的[劉白],就像山水畫裏介於黑與白,虛與實之間的模糊地帶。作者會在感情的至高處(peak)留下空白,讓讀者自行去想像,由想像來填補,使得讀者的感情無窮的投入填補空白。
在暖身過後我特別容易把深層的情感投入其中,使得詩,濃稠的溶不開,文字字字珠璣,文字間都能有多重的解讀,特定的一句話針入內心,搖動情感。
  我不只是以讀者(主體)去讀書(客體),反而藉由詩文(主體)抒發情感(主體),彼此融入彼此。

  靜靜的,我觀察自己,在詩文裏除了有我對於愛情的渴望,更深入的,在愛情裏藏著的是對於家庭的渴望,我細細的想,一種回到原生家庭平和狀態的渴望。
當我闔上書本,習慣的自剖開始。這是一種依附關係(自己找書讀)渴望回到更平衡(balance)的依附,再深入的,我發現本質上是一種回到子宮的渴望,回到所謂[安樂窩]與[天堂]的渴望。

反思自己,對於我所以為理想的愛情的說法裏,貫穿全文思想的其實是穩定(我用balance代表)這又可以回推到家庭與生長環境面去討論。

  這樣就夠了,情境的營造是為了思想的飛越,一次超心理學(大概吧)的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