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我的打工隨想:後段大學學生興盛打工的可能

【我的打工隨想:後段大學學生興盛打工的可能】

我的工作頗單純的,現階段有點像圖書館排放書籍的人員把單據找到應對的格子歸檔,不需要動太多腦袋,也不需要太多力氣,只是眼睛和肩膀會酸。

一邊工作一邊想,在社會工作有提到(在哪提得我忘了)在發展上人若在應該工作的年齡沒有去(謀得)工作,處於長期失業的情況對人內心理健康的發展會有不利的影響。

當讀到【長期貧窮】【沒有謀得職業】【汙名化】【經濟弱勢】,我會有一點疑惑,看不太懂文字指涉的實際情況,因為自己的生命經驗還不豐富,往往只能藉由想像去建構印象,侷限於經驗中。對於弱勢與貧窮,我在實習的居家訪視時才真的看到過,有一種:【哇!原來這就是貧窮】的驚訝,想不到這個時代還有人的家像魯賓花古阿明一樣。

最近PTT看到一些討論貧窮的情況與解釋,有些人的文章讀來讓人惱火,有種都市人白領的優越感在看人的感覺,我不敢說自己沒有,對於貧窮與工作,尤其是後段大學的學生興盛打工的現象,我也寫了幾些文字。

但是,多是把人放入Erickson的年齡發展課題,加上一點心理與文化背景下去拼湊可能的原因,難有直接從【工作】的功能下去討論。

在打工的過程中,我感覺到自己的每一分一秒時間與付出都有價值。我的工作時薪制每小時120,不是爽缺,需要持續的專注。但是比起待在家中當米蟲渾渾噩噩的過,整天下來有些空虛,在工作時的勞力付出,完成一件件工作的滿足感(馬克思好像有一個專有名詞指工enjoy在勞動的成果與付出?)還有為了工作品質必須讓自己做息固定。必須改變自己原本隨意的生活作息去適應工作。

雖然會累,我卻感覺到生活有【目標】,付出有【價值】。想想後段大學的學生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無法在考試中得到回饋,無法適應課程,假若老師也放棄他,實在很難要求這樣的學生對於念書可以表現出興致勃勃的樣子。

當大學文憑被視為必須,這群不適應教育的學生又必須再多花四年取得文憑,用混文憑的心態去適應社會的要求。他們在念書的回饋上如此少,必須從其他方補足去豐富這無奈的四年時間,【打工】對於這群大學生成為名正言順/取得目標/生活有意義/獲得價值的首選,他們當然順理成章的走入其中。

有什麼樣的事情能夠滿足上面需求,可以不用付錢?又有錢拿?
唯有工作。

他們不是不會想,他們是做了最經濟實惠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