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衛社工的離職脈絡】
一、前言:很久以前在遙遠的縣市當過心衛社工,很多制度都不合身,硬套在社工身上。可能我的專業能力不足以勝任這項工作吧,也看到一些行政機關的風向,評估短期都不會改變,沒有施展空間,我兩個月就手刀離職......。
二、衛生局的員工訓練:剛到職的第一個月是員工訓練,大家就像社工寶寶,由各承辦人授課介紹業務與辦理方式,尤其著重精神衛生法的細緻操作。衛生局一如社會局有著基層流動頻繁的老問題,有些窗口也是新接業務,甚至有窗口已經忙死,到最後一刻說「對不起我真的太忙了(無暇教我們這群寶寶)」。
晃晃蕩蕩的培訓期,收穫最多的還是精神衛生法,有如一部教科書般的理論化與階段性操作。這是以前學校教育從未提到的。在基層部門也發現一些怪現狀,中階主管已經忙到幾乎不間斷的要做出各種行政決定(決策權在主管,不是承辦人做完再知會)。我覺得怪,瞇瞇眼看著這一切。然後蜜月的一個月結束,正式派駐衛生所。
三、機關業務分派:當時心衛社工在衛生局受訓,派駐衛生所,所以需要跟診與值服務台(要跟著輪值衛生所業務),這基本佔據一半工作時間,除此之外才是社工自己的業務。衛生所的醫生是主任;實際管理的主管是護理長,就像醫院的編制明顯。對於社工這門新職業,護理長不懂、護理師不懂,更別提展現社工的專業。
電話10分鐘自動切斷(原意是擔心民眾佔線);17:30下班就是下班,不理解社工夜間與假日訪案的原因(非上班時間工作,需由主管預先批示加班單);將醫療的機械性想像直接硬套入社工(覺得社工會談或處遇就像醫療藥到病除,短期內就有成效);對於社工的專業有機械性的想像,例如:夫妻吵架案,護理師就覺得叫社工去說服離婚就好;自己要適應醫療用語。社工要適應衛生所,而非衛生所適應社工。
社工是一個工作機動性很高的職業,經常拿到新案件電話聯絡40至60分鐘,民眾說隔天晚上20:00有空,社工就20:00家訪,在衛生所這就變成綁手綁腳,只能平日12:00至17:30家訪。
尤其心衛社工處理的是家暴相對人合併有精神疾病之案主,這種幾乎是拒絕服務的案件,用醫療專業者的姿態要案主配合醫療,根本不會有人理會(案主如果這麼簡單早就由醫療處理完,輪不到社工接手)。
四、衛生局與衛生所的糾葛:我開始工作才發現「局」與「所」的緊張關係,檯面上衛生所隸屬衛生局,上下關係明確,實際上就像學校之於教育局。每個衛生所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單位,都是一個個的小圈圈,有自己的主管風格與業務分派,在A所的經驗無法直接套用B所。
衛生局是下派業務並監督執行,衛生所辦理業務並回報,看似和諧,檯面下卻暗潮洶湧,因為衛生局有時候只是把第一線人員當做工具人。社工的線在衛生局,人卻在衛生所,等於同時要服膺「局」與「所」的兩位主管,局的業務,所的業務,兩者都是社工的業務,可以預料一定會遇到兩項業務相衝的狀況,例如:嚴重案主上午有狀況,社工上卻還在衛生所值櫃台。
當時我光是要記清楚「大乳口系統」「寶寶手冊」「操作健保系統」......就已經忙去我很多心力,還要記醫療術語BP、肺結核(我忘了簡稱)。
五、衛生局內部糾葛:因應社安網計畫的要求,衛生局體制開始有社工,因為是一門新職缺,在長期以醫療為主體的單位內,社工的定位在哪?應該怎麼使用社工?就是大哉問。高階主管的想法;中階主管的想法;基層主管(社工督導)的想法都左右社工的定位。基層主管就是頻繁的跟上面主管交流與爭取工作空間,避免社工變成衛生局的雜工(我就講到這)。
我進去的時間算是草創期,很多東西都等待上軌道,人員流動高,派駐衛生所不時聽到局內的八卦,風向很亂很沒安全感。抱著試水溫的心態來這個新領域,那時心飄飄的。
六、護理師工作狀況:看著身旁護理師的工作,抓蚊子(屈公病)、精神病人追蹤、自殺防治追蹤、肺結核追蹤.......等,聽著護理師講八卦,看到實務現場護理師的無力感,例如:以醫療主體的態度去追蹤自殺關懷病人很容易碰壁。看到基層護理師辛苦與分身乏術的一面。我再反問自己「護理師是人數最多的群體,結果還是這樣被對待,身為更邊緣的少數社工,真的有辦法在這套體制下建立社工陣線嗎?」我的不安全感變得更大。
七、心衛社工人力招募:我自己是私大畢業的沒什麼批評別人的立基點。我只講勞動市場,心衛社工需具備家暴法、精神衛生法、精神疾病的基礎,尤其衛生局明顯以醫療主體,理想的招募對象是精神領域社工、醫院社工,且年資至少3年以上。但回歸衛生局的待遇4萬多的薪水,又有這麼高的專業要求,根本吸引不了在醫院工作的社工來應徵。
社安網的計畫執行率就擺在那,業務就擺在那,還是要有人來做。只能降低招募門檻,所謂「需有醫療經驗」變成在護理之家工作就算,再放寬只要有家暴工作經驗就算;「3年年資」縮減成1年。所以招募的社工來自五湖四海、素質多元(我就講到這)。體質原本就不良的社工,受訓不足;要面對局與所的角力;要適應衛生所業務;又要處理最難搞的案主。......離職率一定高。
形成兩種極端狀況的社工,一種是腦袋清楚的社工,漸漸感覺衛生局體制的醫療本位主義,社工在這種環境中的高度侷限感;一種是腦袋不清楚的社工,可以適應這些龐雜庶務,但就是怎麼都做不好個案工作。
八、社工實務狀況:衛生局對於個案服務,採量化觀點,A級B級C級案主,聯絡與面訪頻率換算下來幾乎每週一次,這聯繫頻率高到非常離譜,而且完全看不出聯繫頻率與降低案主自傷傷人的頻率之間的關聯性;系統沿用精神病人系統,以勾選表格為主,文字敘述為輔。
可以看到,這套架構背後的藍圖是病人跟社工頻繁互動,把衛生所當成社區據點,病人無聊時來找社工談天打屁,社工藉此改變病人行為。所以量化、勾選表單有利於這套想像。
但社工面對的是家暴相對人合併有精神疾病之案主,通常是被動、無服務意願的。
九、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導致社工以每週一次的超高頻率去追著沒有服務意願的案主。這不只累死社工,也很可能遭致案主的怨念,導致社工人身安全(就像警察每週找民眾問話,會給人壓力)。再加上在這風雨飄搖的草創初期,我知道衛生局不可能改變這套追蹤規則,只有案主死亡或社工職災上新聞,透過政治與媒體力量的介入才可能改變。我不想成為第一個職災的社工,我不想變成課堂案例被討論。
衛生所的門診時間;高密度的追蹤頻率。這都稀釋了社工的工作時間。我計算過幾乎不可能同時兼顧「局」與「所」的要求,偏偏社工又夾在兩個主管之間變成孤兒,這樣的工作要求會出問題。
十、我離職了:我工作時因為電話只有10分鐘,我的一場會談必須突然終止,再次致電,斷斷續續的談。對會談形成嚴重干擾,無法進入案主的情緒面,只能談事務性議題。我必須邀約17:30之前面談,且盡量安排在衛生所。
聽到衛生局的風向很亂,社工定位不明。基層主管跟上層主管還在交涉。看著聯繫頻率的指標,想著拒絕服務的案主,又禁止下班後與假日面訪案主。看到護理師的辛苦。看到衛生局醫療本位的立場。看到社工系統的勾選表單。
我經歷,所有社工能做的工作,感覺都綁手綁腳,草創初期我看到問題,我相信衛生局還需要花很多時間才會認識社工專業。兩個月的時間,我判斷當時這套體制已經無望,至少要再2年的時間,至少要再消耗50至100個社工的離職,衛生局才可能讓步,讓社工站穩自己的專業。
我知道自己不是那種跟著拋頭顱灑熱血的改革者,只是個喜歡搭順風車的牆頭草。手刀離職,不留戀,等這套體制建立出來,我再來應徵。
這是我第一次佩服自己的眼光與離職的果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