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社工界的神話故事與隱憂


最近想寫一篇社工主體性的長文,但是一直吃太飽,飽暖思淫慾寫不出來。

寫個短文,以前受基礎訓練與社安網訓練時,聽過幾個印象深刻的故事,現在越想越不對勁。

故事1:家暴相對人,因為太太被庇護,相對人酒後直接殺到家暴中心來,剛好某某專家在場,相對人氣沖沖的怒目而視,專家一反常態溫柔而堅定的主動牽起相對人的手,溫柔地看著他說「你辛苦了」。相對人便突然大哭,放棄武力。

故事2:脆家男性個案,從事臨時工,因為經濟因素進案,專家評估其缺乏成功經驗,不知道怎麼跟政府打交道與申請低收。因此專家事前聯絡收件窗口,讓個案送件時由收件窗口大大鼓勵與肯定。個案因此對自己大為有信心,拿這件事跟媽媽炫耀。

故事3:外配家暴被害人,向社工主述先生很可怕常常酗酒打人,本案相對人法院要求強制輔導,專家見到相對人之後才發現已經肝硬化末期,根本活不久。專家又去跟被害人會談,告知狀況,被害人才坦言從來沒跟社工講酗酒的細節。

這些故事,都是受訓時專家自豪的「專業的展現」,現在來看這些故事透露出「會談技術萬能」的想法,例如:今天一個加害人拿槍指著你,你透過諮商或會談技巧擺平他,那你就是非常專業的社工。這些故事都很「異常」,都是「少數」,都是「生存者偏差」。都透露出只要「能人所不能者,就是專業領域的頂尖者」。

故事1,我怎麼看都只會變成新聞案,社工又被人打,而且還同時隱含著「社工沒辦法擺平相對人的情緒,就是技術差,不夠專業」有點懲罰性質意味。

來到故事2,這中間的行政聯繫往返,預先套路好承辦窗口要如何面為民眾,一個窗口一天如果收30件,每一件都要特別服務,那其實對於行政人員的負擔非常大。而且我不懂所謂的成功經驗,除了支持的功能之外到底幫助了個案什麼?好像也只是滿足了專家以為的幫助,其效果依然不可測量。

故事3,期望社工跟被害人工作時,也同時跟相對人工作,今天你是專家,你前面有法院的裁定,工作地又是安全的。但回歸實務界,我社工無暇也無能力同時在對立的雙方之間取得平衡,如果任何一方覺得社工偏頗,又烙得社工被檢討的窘境。

綜上觀之,這些專家所說的故事,畢竟是脫離實際工作狀況的。一份工作,傳遞的價值或被期許的工作內容,竟然是如此童話色彩的東西,那表示對於社工的期待非常不合理。例如:社安網的出現,現在犯罪防治與社區精神異常的人也變成社工要去接觸。

這都是加劇了社工主體性的混亂,並且對社工形成過勞,而且更深層次的認為會談萬能,犯罪者、毒癮者、酗酒者、性侵者只要經過心理諮商或會談就能解決問題。如果做不到就是社工的專業能力不足;社工的人身安全危機被誤解為會談能力不足所招致。

這些鬼故事很可怕。望周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