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惹!!該找個時間去中正漢堡店邊吃漢堡邊看店員妹妹(性動力學說:促進能量循環)。最近很忙啊!!該死的國科會核銷又被學校給退回,那我寒假前那段日子是在做心酸的嗎?管他的~~通通拿去做雞精啦!!
【應該還有更好的出作業方式】
來學校快三年,以我目前上課的經驗,我覺得老師出作業的形式大致上是相同的,舉個經典的例子:老師上課放電影,要求學生寫心得,下次上課收回。
我覺得作業的形式大體不脫幾個流程:
教材刺激(刺激)→學生思考(思考)→學生經由媒介記錄思考(媒介)→學生把作業交給老師(表達)→老師打分數(回饋)。
PS.[學生經由媒介記錄思考]指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在紙上或word。
從上面的形式我想到四種有別於傳統(我舉得經典例子)的出作業形式,但是這四種都會比傳統好。
在老師依舊要打分數的情況下,因為傳統模式下學生得到的回饋只是一個分數而已,學生能作的大概就是拿去和同學比較誰高誰低,造成焦點在分數,失去去探討其他同學作業分數之所以高的地方的。
PS.大學生是不會那麼無聊去比較分數高低,分數只是拿來打嘴砲用的。例如:哈哈哈~~~~你看看你,寫了拿麼多才拿了70,一定是老師看的眼睛痠不爽啦~~~~哈哈哈
我想的四個方法:
目的:聚焦在促進異質的對話,促進學生思考。
態度:打分數只是老師依法行政給學校的交代,實質課堂還是注重學生思考方面的成長。
第一個方法:聚焦在[回饋]面的增加。
學生在繳交作業給老師後,拿到的不再是一個分數,而是來自老師的質問或者心提出來的問題,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之後可能還有第二波的問題,使得一份作業來來往往師生之間許多次,每個學生的心得都不一樣收到的問題也都不一樣,有利於刺激學生的思考,看是要增加學生的[思考深度]還是要[思考廣度],因材施教。
而來往的次數每個學生都不一定,老師打分數的依據不是依照作業來往的次數,而是依據學生思考的細膩度來給分數。如果學生擺明要分數,那麼老師也不強求他,給他分數就是了。如果學生太白目老師也可以出很刁專的題目或作業來回往返多次搞死學生。
第二個方法:聚焦在[思考]面的深度與緊扣主題。
老師在放完一段影片之後,並不是只要求回去寫心得一千字而已,感覺好像是告訴學生自由發揮寫一千字,使得學生流於情感面與個人經驗的表達,或者造成回答膚淺。
老師可以在要求寫心得時附帶一些條件,例如:請用存在主義的理論去分析[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再細微的則附加請說明你是用存在主義理論中哪一派的理論去分析。
這樣或許可以讓學生的心得緊扣主題,達到深度化。
並可搭配第一個方法使用。
第三個方法:聚焦在[媒介]面的改變。
概念:學生作業資訊公開,不只有老師一個人在看,其他學生也看的到。或許能夠產生相互砥礪的效果。
申請網路留言版;在臉書上成立一個社團;其他公開平台,第一輪要求同學把作業都PO在上面,第二輪每位同學選定一位同學的作業去發表評論或批評,第三輪則看是要被評論的人再回答問題或者再去評論別人。
基本上有臉類似臉書上的打筆戰,PTT鄉民的戰學校/戰文理組/戰22K的玩法。
第四個方法:聚焦在[刺激]面的改變。
即是深耕特定書籍,我覺得這會比較適合通識課,或者高年級的選修課。
因為目的是要聚焦特定理論/思想/學派/主張,故課本不能是範圍太的,例如:心理學概論/社會學概論
會比較推薦朝向頁數少/該科目的經典書籍,開始下手。
拿我一年級修的[世界宗教導論]來舉例,順便懷念讓我印象深刻的黃麗琪老師。
別被課程名稱騙了,雖然名為世界宗教導論,但是老師上課的課本是田立克的[信仰的動力](桂冠出版)
看到桂冠出版就知道不妙,這家出版社專門出一些讓人想破頭也很難懂的哲學書籍。
這本書小小一本,大概130頁,黃老師上了一整個學期,幾乎是一頁一頁的教,而且有討論(被迫討論),老師還會在旁邊質疑你。
而且每組負責一章上台講解,老師則在台下質疑家嘴砲,我還記得我上台的恐怖經驗,我準備14章的PTT要講解我那一章,我才講到第8張PPT就已經下課了,下星期再補上台講完9~14張。而第二次上台的這五張呢?足足讓我在講台上待了40分鐘啊!!!!!
因為老師質疑的精,而且會誘導學生跳入某種陷阱,再來反舉證提出心的問題,我就好像小綿羊被扒了好多層皮~~哭哭了啦(徵求大姐姐安慰)
但是課本內容確實讓我難忘,真的很有深度得上法,只是我那時後才一年級就上這種[重口味]的課,實在是小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想要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請看連結:
http://life.fhl.net/Philosophy/bookclub/tenlic.htm
信仰是絕對的相信,信仰是終極關懷。(我在講火星話)
【應該還有更好的出作業方式】
來學校快三年,以我目前上課的經驗,我覺得老師出作業的形式大致上是相同的,舉個經典的例子:老師上課放電影,要求學生寫心得,下次上課收回。
我覺得作業的形式大體不脫幾個流程:
教材刺激(刺激)→學生思考(思考)→學生經由媒介記錄思考(媒介)→學生把作業交給老師(表達)→老師打分數(回饋)。
PS.[學生經由媒介記錄思考]指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在紙上或word。
從上面的形式我想到四種有別於傳統(我舉得經典例子)的出作業形式,但是這四種都會比傳統好。
在老師依舊要打分數的情況下,因為傳統模式下學生得到的回饋只是一個分數而已,學生能作的大概就是拿去和同學比較誰高誰低,造成焦點在分數,失去去探討其他同學作業分數之所以高的地方的。
PS.大學生是不會那麼無聊去比較分數高低,分數只是拿來打嘴砲用的。例如:哈哈哈~~~~你看看你,寫了拿麼多才拿了70,一定是老師看的眼睛痠不爽啦~~~~哈哈哈
我想的四個方法:
目的:聚焦在促進異質的對話,促進學生思考。
態度:打分數只是老師依法行政給學校的交代,實質課堂還是注重學生思考方面的成長。
第一個方法:聚焦在[回饋]面的增加。
學生在繳交作業給老師後,拿到的不再是一個分數,而是來自老師的質問或者心提出來的問題,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之後可能還有第二波的問題,使得一份作業來來往往師生之間許多次,每個學生的心得都不一樣收到的問題也都不一樣,有利於刺激學生的思考,看是要增加學生的[思考深度]還是要[思考廣度],因材施教。
而來往的次數每個學生都不一定,老師打分數的依據不是依照作業來往的次數,而是依據學生思考的細膩度來給分數。如果學生擺明要分數,那麼老師也不強求他,給他分數就是了。如果學生太白目老師也可以出很刁專的題目或作業來回往返多次搞死學生。
第二個方法:聚焦在[思考]面的深度與緊扣主題。
老師在放完一段影片之後,並不是只要求回去寫心得一千字而已,感覺好像是告訴學生自由發揮寫一千字,使得學生流於情感面與個人經驗的表達,或者造成回答膚淺。
老師可以在要求寫心得時附帶一些條件,例如:請用存在主義的理論去分析[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再細微的則附加請說明你是用存在主義理論中哪一派的理論去分析。
這樣或許可以讓學生的心得緊扣主題,達到深度化。
並可搭配第一個方法使用。
第三個方法:聚焦在[媒介]面的改變。
概念:學生作業資訊公開,不只有老師一個人在看,其他學生也看的到。或許能夠產生相互砥礪的效果。
申請網路留言版;在臉書上成立一個社團;其他公開平台,第一輪要求同學把作業都PO在上面,第二輪每位同學選定一位同學的作業去發表評論或批評,第三輪則看是要被評論的人再回答問題或者再去評論別人。
基本上有臉類似臉書上的打筆戰,PTT鄉民的戰學校/戰文理組/戰22K的玩法。
第四個方法:聚焦在[刺激]面的改變。
即是深耕特定書籍,我覺得這會比較適合通識課,或者高年級的選修課。
因為目的是要聚焦特定理論/思想/學派/主張,故課本不能是範圍太的,例如:心理學概論/社會學概論
會比較推薦朝向頁數少/該科目的經典書籍,開始下手。
拿我一年級修的[世界宗教導論]來舉例,順便懷念讓我印象深刻的黃麗琪老師。
別被課程名稱騙了,雖然名為世界宗教導論,但是老師上課的課本是田立克的[信仰的動力](桂冠出版)
看到桂冠出版就知道不妙,這家出版社專門出一些讓人想破頭也很難懂的哲學書籍。
這本書小小一本,大概130頁,黃老師上了一整個學期,幾乎是一頁一頁的教,而且有討論(被迫討論),老師還會在旁邊質疑你。
而且每組負責一章上台講解,老師則在台下質疑家嘴砲,我還記得我上台的恐怖經驗,我準備14章的PTT要講解我那一章,我才講到第8張PPT就已經下課了,下星期再補上台講完9~14張。而第二次上台的這五張呢?足足讓我在講台上待了40分鐘啊!!!!!
因為老師質疑的精,而且會誘導學生跳入某種陷阱,再來反舉證提出心的問題,我就好像小綿羊被扒了好多層皮~~哭哭了啦(徵求大姐姐安慰)
但是課本內容確實讓我難忘,真的很有深度得上法,只是我那時後才一年級就上這種[重口味]的課,實在是小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想要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請看連結:
http://life.fhl.net/Philosophy/bookclub/tenlic.htm
信仰是絕對的相信,信仰是終極關懷。(我在講火星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