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家暴社工如何淡定面對不合理

 
【家暴社工如何淡定面對不合理】

1.實務現場,一個人只要以家暴進案,後面的居住就是我的事情,無論這個人是被趕出家門,還是單純太窮被房東合法趕出去。反正就是要有個社工來處理(承擔)居住問題。

2.看起來這樣好像沒什麼問題,反正民眾又看不懂社工內的分工。但是以前有另一種案件,加害人放火把家人燒到重傷,原本的家不能住了,家人正在住院,沒有親友願意接納加害人,因為地檢署沒有羈押,所以加害人的居住問題又變成家暴社工來處理(因為法官還沒定罪,所以推定加害人為被害人,加害人總是主張自己才是被害人)

3.還有向社工嚷嚷受到家人責罵受到精神暴力,所以卡個家暴身分,就為了免費使用心理諮商資源(行情是自費一小時1200~1600)

4.還有向社工嚷嚷受到家人責罵受到精神暴力,實際是顧人怨被趕出家門,沒地方住,所以卡個家暴身分要安置。

以上家暴中心都必須吃下來,謝謝。

今天再一次的面對這樣的案件,我已冷靜許多,因為沒有光,沒有年輕時的堅持/熱忱,我驚訝於自己如此淡定,整理了一下思緒。大道至簡,我把長年的工作心得簡化成自己的「原則」;大繁若簡,我是在反覆的工作中累積的體悟。

「社會工作無關乎正義」:這是我工作以來的第一個體悟,社工是一群不在乎個案背景,那怕有窮凶惡極或六親不認的背景,個案到我面前就是處理當下的問題,願意談的話再談脈絡;而且社工教育長期不重視成本,甚至可以說這是優勢,因為社工並不區分「誰是值得拯救的個案」,只要是人是個案就是一視同仁。今天個案就算年輕時酗酒賭博家暴太太,老來家破人亡沒人接納,社工也有能力陪著個案向配偶與子女提出扶養義務之訴。

「社工是任務中心取向」:這是我工作以來的第二個體悟,尤其在民間單位,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價值追求,例如:關係取向,著重親密關係互動;有業績壓力,就努力推廣個案做心理諮商。來到公部門更是如此,有時長官覺得要開案追蹤,雖然是自殺未遂案,根本不是家暴議題,還是開下去追蹤;有時只是精神病患就醫時小小衝突,照理來說應該是衛生所的護理師追蹤,長官覺得需要,還是開下去跳下去做精神疾病衛教。

一隻公雞想下蛋,不是他的活兒他要幹。

「社工就只管執行就好」:公部門是一張業務交織出來的大網,第一線警消護理介入;通報端分配案件;案件下派後端社工追蹤;後端社工引入相關資源。我就是那個追蹤案件的社工。既然前端都通報了,我沒有理由以通報錯誤或沒有明確受暴事實不去面訪,無論案況如何,只要通報了就必須面訪才能結案。社工畢竟只是社會安全網國家超大方案底下的業務執行端,不用去思考為什麼,只管執行就好。我就大方的說「我覺得沒必要,但你要我執行我就執行,如果對方抗拒,我就回報你執行完畢。」就這樣。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家暴社工被陳情(無論被害人或加害人)都列入考核。

「社工是一門磨練脾氣的職業」:我在自己的辦公桌旁寫著「慢一點,讓處遇發酵」,時時提醒自己,別急,快速結案只是長官的需求,而且個案並不會看時間入案,所以在現在疫情這麼艱難的時候,一些白爛與人生失敗的雞歪人還是會進案,還是會被人趕出家門,社工還是要在幾乎不可能安置的情況下去找安置機構。請安放自己的脾氣,太多的自己的堅持,都是夢幻泡影。

最後「社工是一門專業嗎?」:縈繞自己數年的問題,我的態度是擺盪的,有時候覺得只是行政,把一些 routine的拒絕服務案件;一直不走進司法的財產爭議案件。進案,拒絕服務,結案。有時候陪著個案從最急迫時,到走出家暴爭議,整個離婚議題完整走完,情感切割得乾淨,又覺得除了社工也沒哪個職業能做到這些。一個民國37年就出現在台灣的一門職業,民國111年還在討論社工師證照的必要性?還曾出現過社工不應適用勞基法......等。安安靜靜做我的事。

社會局就是專門承接一些有家暴身分;有老人身分;有身障身分,無論年輕時是否拋家棄子;是否混得不好的老8+9;是否毒蟲把自己身體搞壞;是否飆車自撞撞殘自己。在社會局的這張網,不計較身分,不計較成本,社工的我就是執行。至於是否能夠達成期望,只能是佛度有緣人。我就跟個案說「你是拒絕服務的民眾,就算派一百個社工下來,沒意願處理,依然是在原地打轉」。

搖起社會福利的大旗。鑄下憲法平等權的巨鐘。

公部門就是這麼的無力,社工就如小草任風擺盪。有些人選擇在勁風時正面應對走上社工師證照制度的大議堂;有些人選擇隨風搖蕩默默做個無聲音的人安靜過生活。喏,我知道為什麼有些公職社工師選擇不討論社工,什麼核心、本質、應然、立場......等太浪漫太理想太脫離實務。我自己也把生活的重心不放在工作,而是生活。

請給我壽司。

我心衛社工的離職脈絡

 
【我心衛社工的離職脈絡】

一、前言:很久以前在遙遠的縣市當過心衛社工,很多制度都不合身,硬套在社工身上。可能我的專業能力不足以勝任這項工作吧,也看到一些行政機關的風向,評估短期都不會改變,沒有施展空間,我兩個月就手刀離職......

二、衛生局的員工訓練:剛到職的第一個月是員工訓練,大家就像社工寶寶,由各承辦人授課介紹業務與辦理方式,尤其著重精神衛生法的細緻操作。衛生局一如社會局有著基層流動頻繁的老問題,有些窗口也是新接業務,甚至有窗口已經忙死,到最後一刻說「對不起我真的太忙了(無暇教我們這群寶寶)」。

晃晃蕩蕩的培訓期,收穫最多的還是精神衛生法,有如一部教科書般的理論化與階段性操作。這是以前學校教育從未提到的。在基層部門也發現一些怪現狀,中階主管已經忙到幾乎不間斷的要做出各種行政決定(決策權在主管,不是承辦人做完再知會)。我覺得怪,瞇瞇眼看著這一切。然後蜜月的一個月結束,正式派駐衛生所。

三、機關業務分派:當時心衛社工在衛生局受訓,派駐衛生所,所以需要跟診與值服務台(要跟著輪值衛生所業務),這基本佔據一半工作時間,除此之外才是社工自己的業務。衛生所的醫生是主任;實際管理的主管是護理長,就像醫院的編制明顯。對於社工這門新職業,護理長不懂、護理師不懂,更別提展現社工的專業。

電話10分鐘自動切斷(原意是擔心民眾佔線)1730下班就是下班,不理解社工夜間與假日訪案的原因(非上班時間工作,需由主管預先批示加班單);將醫療的機械性想像直接硬套入社工(覺得社工會談或處遇就像醫療藥到病除,短期內就有成效);對於社工的專業有機械性的想像,例如:夫妻吵架案,護理師就覺得叫社工去說服離婚就好;自己要適應醫療用語。社工要適應衛生所,而非衛生所適應社工。

社工是一個工作機動性很高的職業,經常拿到新案件電話聯絡4060分鐘,民眾說隔天晚上2000有空,社工就2000家訪,在衛生所這就變成綁手綁腳,只能平日12001730家訪。

尤其心衛社工處理的是家暴相對人合併有精神疾病之案主,這種幾乎是拒絕服務的案件,用醫療專業者的姿態要案主配合醫療,根本不會有人理會(案主如果這麼簡單早就由醫療處理完,輪不到社工接手)

四、衛生局與衛生所的糾葛:我開始工作才發現「局」與「所」的緊張關係,檯面上衛生所隸屬衛生局,上下關係明確,實際上就像學校之於教育局。每個衛生所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單位,都是一個個的小圈圈,有自己的主管風格與業務分派,在A所的經驗無法直接套用B所。

衛生局是下派業務並監督執行,衛生所辦理業務並回報,看似和諧,檯面下卻暗潮洶湧,因為衛生局有時候只是把第一線人員當做工具人。社工的線在衛生局,人卻在衛生所,等於同時要服膺「局」與「所」的兩位主管,局的業務,所的業務,兩者都是社工的業務,可以預料一定會遇到兩項業務相衝的狀況,例如:嚴重案主上午有狀況,社工上卻還在衛生所值櫃台。

當時我光是要記清楚「大乳口系統」「寶寶手冊」「操作健保系統」......就已經忙去我很多心力,還要記醫療術語BP、肺結核(我忘了簡稱)

五、衛生局內部糾葛:因應社安網計畫的要求,衛生局體制開始有社工,因為是一門新職缺,在長期以醫療為主體的單位內,社工的定位在哪?應該怎麼使用社工?就是大哉問。高階主管的想法;中階主管的想法;基層主管(社工督導)的想法都左右社工的定位。基層主管就是頻繁的跟上面主管交流與爭取工作空間,避免社工變成衛生局的雜工(我就講到這)

我進去的時間算是草創期,很多東西都等待上軌道,人員流動高,派駐衛生所不時聽到局內的八卦,風向很亂很沒安全感。抱著試水溫的心態來這個新領域,那時心飄飄的。

六、護理師工作狀況:看著身旁護理師的工作,抓蚊子(屈公病)、精神病人追蹤、自殺防治追蹤、肺結核追蹤.......等,聽著護理師講八卦,看到實務現場護理師的無力感,例如:以醫療主體的態度去追蹤自殺關懷病人很容易碰壁。看到基層護理師辛苦與分身乏術的一面。我再反問自己「護理師是人數最多的群體,結果還是這樣被對待,身為更邊緣的少數社工,真的有辦法在這套體制下建立社工陣線嗎?」我的不安全感變得更大。

七、心衛社工人力招募:我自己是私大畢業的沒什麼批評別人的立基點。我只講勞動市場,心衛社工需具備家暴法、精神衛生法、精神疾病的基礎,尤其衛生局明顯以醫療主體,理想的招募對象是精神領域社工、醫院社工,且年資至少3年以上。但回歸衛生局的待遇4萬多的薪水,又有這麼高的專業要求,根本吸引不了在醫院工作的社工來應徵。

社安網的計畫執行率就擺在那,業務就擺在那,還是要有人來做。只能降低招募門檻,所謂「需有醫療經驗」變成在護理之家工作就算,再放寬只要有家暴工作經驗就算;「3年年資」縮減成1年。所以招募的社工來自五湖四海、素質多元(我就講到這)。體質原本就不良的社工,受訓不足;要面對局與所的角力;要適應衛生所業務;又要處理最難搞的案主。......離職率一定高。

形成兩種極端狀況的社工,一種是腦袋清楚的社工,漸漸感覺衛生局體制的醫療本位主義,社工在這種環境中的高度侷限感;一種是腦袋不清楚的社工,可以適應這些龐雜庶務,但就是怎麼都做不好個案工作。

八、社工實務狀況:衛生局對於個案服務,採量化觀點,ABC級案主,聯絡與面訪頻率換算下來幾乎每週一次,這聯繫頻率高到非常離譜,而且完全看不出聯繫頻率與降低案主自傷傷人的頻率之間的關聯性;系統沿用精神病人系統,以勾選表格為主,文字敘述為輔。

可以看到,這套架構背後的藍圖是病人跟社工頻繁互動,把衛生所當成社區據點,病人無聊時來找社工談天打屁,社工藉此改變病人行為。所以量化、勾選表單有利於這套想像。

但社工面對的是家暴相對人合併有精神疾病之案主,通常是被動、無服務意願的。

九、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導致社工以每週一次的超高頻率去追著沒有服務意願的案主。這不只累死社工,也很可能遭致案主的怨念,導致社工人身安全(就像警察每週找民眾問話,會給人壓力)。再加上在這風雨飄搖的草創初期,我知道衛生局不可能改變這套追蹤規則,只有案主死亡或社工職災上新聞,透過政治與媒體力量的介入才可能改變。我不想成為第一個職災的社工,我不想變成課堂案例被討論。

衛生所的門診時間;高密度的追蹤頻率。這都稀釋了社工的工作時間。我計算過幾乎不可能同時兼顧「局」與「所」的要求,偏偏社工又夾在兩個主管之間變成孤兒,這樣的工作要求會出問題。

十、我離職了:我工作時因為電話只有10分鐘,我的一場會談必須突然終止,再次致電,斷斷續續的談。對會談形成嚴重干擾,無法進入案主的情緒面,只能談事務性議題。我必須邀約1730之前面談,且盡量安排在衛生所。

聽到衛生局的風向很亂,社工定位不明。基層主管跟上層主管還在交涉。看著聯繫頻率的指標,想著拒絕服務的案主,又禁止下班後與假日面訪案主。看到護理師的辛苦。看到衛生局醫療本位的立場。看到社工系統的勾選表單。

我經歷,所有社工能做的工作,感覺都綁手綁腳,草創初期我看到問題,我相信衛生局還需要花很多時間才會認識社工專業。兩個月的時間,我判斷當時這套體制已經無望,至少要再2年的時間,至少要再消耗50100個社工的離職,衛生局才可能讓步,讓社工站穩自己的專業。

我知道自己不是那種跟著拋頭顱灑熱血的改革者,只是個喜歡搭順風車的牆頭草。手刀離職,不留戀,等這套體制建立出來,我再來應徵。

這是我第一次佩服自己的眼光與離職的果決。

跟騷法初步實施之現況兼社工專業展望

跟騷法初步實施之現況兼社工專業展望

不出意外的,跟騷法被害人端一樣由家暴中心的社工介入。

11161日跟騷法實施,原本「家暴法」與「跟騷法」應該是兩條平行線,只能擇一適用,應當先不具有家暴法的親屬關係,才能適用跟騷法。從授課到理解都是如此。

來到第一線實務工作全都變調,跟騷法變成處理家暴案件的新手段,反正新法剛上路,熱騰騰,媒體的關注、警察的辦案壓力、被害人急著解決問題,就讓跟騷法的警察約制與逮捕先行。甚至警察長年被民眾、議員、媒體、監察院圍剿,已形成防衛性的卸責通報,反正看起來像是介於「家暴法」與「跟騷法」的案件全部一起通報,之後就給法院與社工自己去釐清。

原本在刑事的三階論:構成要件;違法性;有擇性。應該在溝成要件階段就確定到底要適用「家暴法」或「跟騷法」。作為司法警察的第一道守門員,其判斷是重要的,它決定了案件的類型與輕重緩急。

複雜案件(若即若離的感情糾紛),應該進入法律競合的探討。
複雜案件(徒手施暴,過程中又增加性侵害),應該進入行為結果、錯誤、行為超越性、行為凌駕性的探討。
複雜案件(私闖民宅,入室性侵)應該進入一行為定義的討論。

第二道守門員地檢署檢察官再做更正應該以哪條起訴?或由法官判斷是否適用哪條法。

但警察太忙也太雜了,要處理的案件太多,政治力的介入、媒體的介入、民眾的不信任,例如:民眾互毆,警察判斷是傷害罪,民眾堅持是殺人罪,並且認為警察以輕罪處理是吃案。今天發生一個新聞案,監委也不會去看警察的三段論判斷是否正確,而僅是究責沒通報。導致第一線被究責怕了直接揚棄理論,通報求自保,警察不會因為誤通報被究責,但是少通報會被盯。

第一道守門員因此破防。行政機關的主體性一直被侵蝕,警察的專業裁量與判斷沒人相信。

第一道的破防,影響的是第二道守門員,將有更多更混亂的案件進入,把原本人數就不多的地檢署與法院弄垮,實務上一個刑案從報案到開偵查庭大概要2個月,從偵查庭到是否起訴大概要6個月。第二道守門員因此破防。

檢警與司法的停滯,接著影響的是處理被害人端的社會局社工,導致社工越來越吃重,功能越來越重要,被害人人身安全的問題,不是警察的事情,是社工的事情。社會局被增加了維護安全、降低犯罪發生的(性侵與家暴)責任。結果就是一群沒有武器的人被期望維護治安。社會局的主體性也被侵蝕了。

回歸社會局社工(家暴中心社工),在這個混亂的實務界,社工還是該跳脫社工本科教育,去學習基礎的法律,不是社工系被閹割過的法律,而是法律系的法律課,這項專業並非用在個案,而是社工以此自保,才可以看到混亂背後實際上應該如何處理。

混亂中也射入一道光,社工本科教育是否能夠回應越來越多公部門的要求?現在已經沒時間讓社工界思考何謂社工、本質。來自實務界的海嘯已經逼著第一線社工必須立即回應。

社工的高門檻(大學畢業,45學分,400小時實習)。因為被害人端限定由社工處理,一方面對外形成一道高牆避免其他專業來搶工作,一方面社工必須去學習社工本科之外的專業。

目前大概也只有社工有辦法把跟騷法被害人服務理論化。將刑法三階論、犯罪學、家暴理論、安全計畫,直接銜接跟騷議題。

我覺得家暴領域,在各種社工服務領域中又站得更穩了(我的想法是這樣),應該可以從年輕做到退休。社工就是一門跟著社會政策走的職業,雖然社工專業的主體性一直被司法與政治(社安網)給侵蝕,我完全揚棄社工的主體性這些飄渺的玄學,我只討論看得到也吃得到的部分。

社工學分班與本科生的兩種路線

 

社工學分班與本科生的兩種路線

居家隔離太無聊,再讀社會工作教科書,林萬億《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是一本很厚的書,這本書當真寫得好,把社工發展的歷史脈絡?三大工作發展的脈絡整理的細緻。

此前,以前讀書的課本是:林勝義《社會工作概論》、游老師自編補習班講義。兩本薄薄的書,其中林勝義的書偏向把社工領域的架構與關注重點簡要提出,不注重專門領域的歷史背景,這本對我只是輔助。我主要還是以自編補習班講義為主,預設為了考試,並把歷屆考試題目相關重要概念整理。

現在再回顧可以看到教科書的不同如何影響問題思考。很明顯的補習班講義不講「宏觀」「脈絡」很少講思考(反思),常常講答題(回答),例如:林萬億的教科書提到台灣戰後的社會福利具有殖民色彩。這種反思就是講義不會提的。

講義的好處是對於經典考題、專有名詞定義會很清楚,它不講很玄幻打高空的東西,不會把人捲入「什麼是社工專業?」的自我反思裏,它只處理最務實、最實際、最看的到摸得到的部分。

以前面試時被面試官吐槽過,我45學分班畢業,本科生都100學分以上,當時我心底想「社工這學科竟然搞得出100多學分來......」。

就像九陰真經可以正著讀、倒著讀、斷簡殘篇拼湊讀,最終都可能習得絕世內功心法,差別只在於內行人是否認同你是正統。我就是在資源稀少的情況下,拿工具書發功修成社會工作的。

還是很不一樣。剛畢業時我很務實急著想透過社工師考試取得專業認可;頂尖的社工學校從政治面的不屑且質疑考試的正當性與統治專業。他們的格局高下立判。45學分去考試確實也比較吃力,思考的寬度就有差,雖然我還是考上了嘿嘿。

忠於本性,我就是不想,不想跟本科生一樣pure,不想專精100多個社工學分,不想變成社工腦,我感覺那好侷限。不知道是個性所致,還是學科養成差異,一直對於社工這群人沒有歸屬感,至少我知道我不屬於本科生的這個團體。所以總是成為社工界的邊緣人,在一個黑白灰的地帶伸懶腰吃吃東西,看看圈內人現在討論放寬國考入取率;看看圈外人怎麼理解社工/志工。自己常常是個旁觀者。

我就是覺得社工「取之於實務工作,受限於實務工作」放任自己的腦天南地北的思考,把自己的生死學、法律、社會工作彼此摻融一團,沒有主導的學科,然後以社工身分去工作賺錢吃壽司。

因為社會工作是一門跟著政策走,又時刻叮嚀社工反思自己「什麼是社工專業?」的又累又自虐的專業。「什麼是社工專業?」學分班的我一樣會碰到這題。我這篇文不討論這題。

我的感想是「人文學科,一門專業之所以為專業,就是因為它可以包容裡面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訝異於我這樣非主流、會無聊罵社工的人,我竟然也被劃定為社工。

跨過門檻進入社工職場,然後就不想再從社工學科去專精社工,就是想跨領域的去用別人的學科專精社工,順便騎驢找馬(薪資)隨時跳槽。我這樣子的人,這樣子的學分班,本來「忠誠」「本質」「承載社工脈絡」就不是我個性與學科培養的東西,社會工作之於我就是工具,而非我的本質與志業。我跟社會工作並沒有合而為一。

好處是界線切的很快,又有多個專業。就像有些長照機構負責人先是大主管,才去空中大學補社工學分,目的從一開始就跟本科生不同。

壞處是自己永遠是孤獨的,畢竟至始至終都只是社工界的異鄉人,可以照抄答案的不多,社工書也讀得少,社工本質的問題沒有答案照抄,只能自己閉門苦思,這又更加深自己與社工界的疏離感。最終成為自己的獨特觀點(少數見解)

一方面辛苦,一方面又喜歡這種從零探索社工本質的感覺;一方面又把本科生當作假想敵。雖然沒人理我,但我在旁邊玩沙玩得挺有趣的。我的東吳的朋友講過「社工的專業就是終於自己的本性走自己的路,最後就會發展成屬於自己的社會工作」一語中的。

我的家暴社工第一次面試

無聊書寫一下避免哪天失智忘記自己是社工,會踏上家暴社工的領域完全是誤打誤撞。

我都不敢跟別人說當初只是來打醬油的。

剛畢業根本什麼都不知道,是否做社工還是轉行也不知道,反正只覺得我的技能樹點錯了,拿這個學歷應該找不到工作吧。人力銀行看了看有一份「婦女福利推廣」「保護性工作」「要具備跟新住民溝通的耐心」,想一想應該是婦女福利中心之類的工作吧。

我就依照常識去把基金會執行長名字、組織價值、組職分工背誦下來讓面試官覺得我有準備。面試當天經過兩道厚厚的大門,當下只覺得奇怪好神祕的單位。還是沒想到到底是什麼工作。

面試時大蓋五位面試官大陣仗,當時覺得台北真的好大,一份面試要派五個面試官,結果因為判斷錯誤,對方直接問家暴業務,我是一邊面試時才知道原來是「家暴業務啊」要走還是逃?一直糾結,然後面試被洗臉到爸爸媽媽都認不得。覺得不會上了自己轉行比較快,台北真的好競爭好激烈我只是一塊肥料再見了。

心灰意冷要轉行時,最後不知道什麼理由就錄取了,家暴領域大門打開。以前瘦瘦的小禹安變成現在吃不飽的大禹安。

上班時有遊戲破圖的感覺,我就是卡在牆壁中的NPC跟旁邊美少女格格不入,那又是另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