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引用資料表面上看似為了讓有興趣者(假如有的話)方便他們索引資料。實際上則是借用名人的光環效應來使人信服,也告訴別人我有讀書,吊書袋嚇嚇別人。
這只是我微薄的小小的俗人的興趣。
寫文章只是小小的興趣,重點在於練習申論的能力,希望總有一天派得上用場(大概很難)。也希望能夠多去想想某些[結論]是基於什麼樣子的[申論]過程而得到的結果。
這是我認為的培養獨立思考的一種方式。
主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摘要:
(為忙碌的人寫的文章論述邏輯)
理性與感性之下的選擇,不管什麼路線,都是在[對自己最好]的信念之下的選擇,所以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申論:
維基百科的理性與感性的條目講的太抽象,基於個人書寫白話文的原則,找便於理解的資料。
Define:
理性:举止理智,言行板正,做事专注、善于思考、自我为中心意识强。
感性:感性的,善良、痴、多、漫、细心、敏感。(參1)
在此以二分法的角度來看兩者。
在我成長的環境中,理性是被提倡的的,因為理性兩個字讓人感覺井然有序/有條不紊/踏踏實實/穩健成長的;感性則相反,是不那麼被提倡的,因為與情緒化/急急忙忙/亂七八糟的。
而且感覺上,人一出生就被假定是感性的,直到人受到學校教育才開始變的理性,也才真正的區分出人之異於禽獸也的部分。或許這是某種提昇教育乃無上之道的手段。
一個完全理性的人,他在工作上是一個符合工作倫理的人,或許值得被稱讚,但是墨守成規不見得時時是好事,看看我們現在那些拿出[信賴保護原則]當擋箭牌護18趴的公務人員,真的於法有據,但是惡法非法。
從Kohlberg的道得發展來看,這就是處在第四階段遵守法律階段(參2)。
再舉個彭明輝舉過的例子,一個完全理性的男人,收到女友送來的花,他把花拿到顯微鏡之下想找出情愛的成分。
Huxley的名作美麗新世界,描述的即是一個完全理性的世界,人人皆有階級,皆有其應首的本分(參3)。
可見理性並不靠譜。
當我們認為理性是好的,在處理事情時理性是好的,因為我們是從一個成本效益的法則來衡量這件事情處理的好不好,值不值花時間去處理。
公式:(某件事情)除(時間)等於(效益)。
或者(某件事情的獲利)除(時間)等於(效益)。
也就是依照一個理性經濟人的法則在做事。分子與分母都是可被計算的項目,讓人比較能實際掌握概念。
但是,(某件事情的獲利)可以分成兩部分來看,(事情發生前的可能獲利)與(事情發生後的獲利),後者是容易計算的,例如: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前者卻是拿已被估量的,個人憑其主觀去算計得失,以結果驅使自己的動機選擇做或不做。
感性的部分。
一個完全感性的人從外人來看就像瘋子,他能詩能文富有生活情趣,往藝術方面發展是適合的。我們可以接受一個藝術家興性生活豐富,卻不能接受一個老師性生活豐富,因為藝術家被認為是與自己的本心本性接觸的,也是以此為創作的靈感的(參4)。
對於感性的人的批判已經很多,大略提個幾樣。
感性的人的缺點就在其過於敏感,Hermann Hesse的玻璃珠遊戲(參5)是個寫照,明明只是一滴眼淚竟然能被描述成玻璃珠,而且還描述的相當仔細。要有多纖細的心才能想到這麼多。
對於宗教的激情也導致歷史上幾次的宗教戰爭。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感性的人讓人覺得不切實際,一個女博士說自己男朋友是FBI局長,敏感人物,需要她資助大筆資金。還是做你的公主夢去吧。
可見感性並不靠譜。
當我們認為感性是好的,在生活上任為感性是好的,因為我們是從一個成本效益的法則來衡量這件事情處理的好不好,值不值。
公式同於理性的公式,即是:
(某件事情)除(時間)等於(效益)。
或者(某件事情的獲利)除(時間)等於(效益)。
在此,(某件事情)以男朋友送的玫瑰花來舉例。
玫瑰花在理性的角度之下可能價值台幣500元;在感性的角度之下一定超過500元,甚至是無價之寶。
問題就出在於是男朋友送的,人並不是理性的,人會與物建立情感(參6),如同小王子所說的[你的玫瑰因為你的照顧而顯得獨一無二];[你們(玫瑰欉)跟其他千千萬萬的花草是一樣的,因為沒有人會為你們而死,為你們掉眼淚。](參7)
再再說明人與物建立情感,使物顯得別有價值。
玫瑰花或許沒有什麼,但是男朋友送的可就非同小可,今天就算男朋友送的只是一顆金莎巧克力,正因為是他送的也顯得別有風味,意義重大,甚至不捨得吃。
使得一個微小的物品變得不再微小,使得一個具有公定價格的商品跳脫價格的限制。
實際際算:
(某件事情的獲利)除(時間)等於(效益)。
在個人主觀的角度之下,可能演變成:
(超過金錢的估量)除(時間)等於(效益)等於(穩賺不賠)。
一來事情的獲利超過商品的原來價格,甚至無法用錢來計算;二來(時間)在當下因為事情的發展才剛開始,例如:接收男朋友的禮物的過程只花十分鐘。所以[時間]相對的少非常多。
拿(一個超越金錢估量的價值)除(非常稀少的時間)等於穩賺不賠。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愛情重要於麵包,有人就算日子快過不下去了也要談戀愛。
明明客觀環境的對於最好的選擇已經明示,卻依然故我的選擇非常不適當的選擇。PS也可以用需求理論來解釋
從感性的公式來看,她選擇了對她自己最好的選項。
基於上述理性與感性的例子。得以發現兩者都是源於一個法則,一個經濟人的法則。兩者都選擇在付出最少的時間之下獲得最大利潤的選擇。
人的選擇都是基於付出最少而獲得最大的經濟人法則。
那麼風險應是由自己負擔的,無論是依照理性或者感性。兩者的差異在於一個是從長線的角度來看(分母時間大),一個是從短線的角度來看(分母時間小);兩者分子都有預測獲利的成分,但是感性把情感注入其中而使價值無限上升。
雖然都有某種程度的預測獲利,造成結果的不確定性(有賺有賠)。
這都是出於人的自由意志所選擇的結果,人基於自由意志選擇用感性或理性來衡量事物,風險應當自負。
沒有所謂誰欺騙了誰的感情的問題,是人當初用感性的公式把效益提升太多,而判斷這個選項是獲利的。
不管一時衝洞/精蟲充腦/卵子衝腦,當初雙方都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最好的,雙方都基於自由意志來選擇,故沒有誰對誰錯。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結論:
理性與感性之下的選擇,不管什麼路線,都是在[對自己最好]的信念之下的選擇,所以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承擔風險。
參考:
(參1):感性人和理性人的区别是什么?
http://xingge.baike.com/article-279712.html
(參2):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7%88%BE%E4%BC%AF%E6%A0%BC%E7%9A%84%E9%81%93%E5%BE%B7%E7%99%BC%E5%B1%95%E9%9A%8E%E6%AE%B5%E7%90%86%E8%AB%96
(參3):美麗新世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6%96%B0%E4%B8%96%E7%95%8C
(參4):出自給力的世界導論課老師之口
(參5):Hermann Hess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5%AB%E5%B0%94%E6%9B%BC%C2%B7%E9%BB%91%E5%A1%9E
(參6):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
(參7):聖修伯里,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