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社會工作的假設


【社會工作的假設】

跨領域的念書果然有好處,記得以前看社會工作概論跟社會個案工作時,有一頁簡單提到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證主義科學,所謂實證主義指的是以證據為基礎的科學,然後下面開始解釋社會工作透過生物、心理、社會的觀點去看世界,云云。


在偶然的情況下讀到何謂實證主義,這是源自於1718世紀的觀點,透過把科學研究的方法應用於社會問題,使得社會議題不再只是人的直覺性推測與似是而非的臆測。

同時,實證主義亦有其理論假設的盲點,它關注個案本身,將個案的行為視為結果,而透過各種不同的理論去解釋個案本身,認為人受制於環境更勝於個人的自由意志,有一種決定論的色彩。

這樣的假設確實會有一個問題是讓人以為只要掌握了影響個案的環境資訊,就能影響個案去作出助人者期望的結果。

然而這部分的問題,社工課本又引用了「人的多元複雜性」與「風險社會」的視角去解釋何以個案不受控。似乎沒有去直指出實證主義本身的盲點,或者何時應該拋棄實證主義改採自由意志的觀點去看個案的行為。

【自我揭露的好處】

我很少在工作中自我揭露,甚至工作幾個月的個案,我也只會讓個案知道我叫做「男生的陳社工」,不留全名。我覺得我有一種特質就是不會讓人留下印象,我也喜歡這項特質,對我很有保護色彩,然後只留下作用於個案的處遇。我喜歡這種很低調的角色。

最近不小心自我揭露了一下,個案在分享他的工作,我突然講了一句話「如果我做你這份工作,我會很無聊」,這句話脫口當下,我完全沒有想要為個案暗示什麼,也沒有什麼處遇的考量,就是突然脫口而出(可能潛意識吧),然後個案也沒受什麼影響。

只是我訝異於自己在晤談中說出我自己的想法,說出口之後有一種快感,就好像我突然幫自己補血了一下,精神為之振奮,原來我也會想說話。

從結構來看,工作者與個案的專業關係就是一種限制與僵化的規則,然後我突然自己打破這個工作者的身分,用我自己的想法去回應,那個關係在一瞬之間變成兩個普通人在對話。

就好比跟朋友打嘴砲永遠不會累,卻跟個案講一個小時的電話就肚子餓,關係的本質不一樣,工作者承受到的負能量也不一樣。

不過,我覺得這次的自我揭露只是一個狀況外的小插曲,目前這個技術還沒有要投入晤談中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