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試架構品嘗食物的四階段


我覺得吃東西,吃多了,應該要試著系統化一下,避免吃完了也不知道剛剛經歷了些什麼,同時也找到自己吃的過程以利吃的定位。

「吃」eating,狹義的吃,指食物放入嘴中咀嚼與吞嚥的過程。
「品嘗」tasting,狹義的吃,指食物從擺在眼前到放入口中的過程,重點擺在食物的味道。
「饗食」(還沒找到適當的英文單字),廣義的吃,指觀摩食物的製作,欣賞料理成品,望,聞,品嘗的過程,重點擺在欣賞料理過程與品嘗料理的整個活動。

雖說店面裝潢、食物擺盤也是吃的一大重點,很多時候吃氣氛甚至更搶眼於料理本身,但我想聚焦思考狹義的吃,「品嘗」的過程,就像香水有分前、中、後段,品嘗食物應該也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前段、中段、後段。

一、準備階段:
著重眼、鼻的使用,色、香的呈現,重點在於視覺的,就像坐在板前看著師傅將壽司炙燒逼出魚油的味道。
二、前段:
將料理放入口中到尚未咀嚼的階段,用嘴與舌頭去感受料理的味道,此時混合著唾液與食物的味道跟香氣散發在口中。
三、中段:
咀嚼食物到吞嚥之前的過程,透過咀嚼讓不同食材的味道釋放,在各種不同的味道中堆疊且創造出料理獨特且複雜的味道,感受與前段完全不同的味道,或者食材各有特色形成豐富的層次感,就像魚子醬佐鱈魚肝軍艦壽司,魚子醬的獨特味道與鱈魚肝的腥味經過咀嚼而混合。
四、後段:
吞嚥後,料理在喉嚨到食道的過程,料理經過食道是否順滑、有嗆味、回甘以至於風味猶存,當料理吞下之後留在口中的細末味道是否不一樣,就像嗆蟹吞嚥之後酒香與蟹肉的鮮味仍在。

在狹義的吃,強調的是料理味道,較忽略視覺與嗅覺的作用。

當開始思考「吃」,我認為最困難的是描述味道,受限於味道是複雜且抽象的體驗,往往在使用語言時只能以「好不好吃」來評價,然而卻無法直接描述味道,只能透過具體的「物」以類比的方式講述,例如:炸蠍子吃起來的味道像是白蘭氏雞精、棉花糖有太妃糖的味道。這表示「吃」具有主觀性,很難有一致同意的客觀存在,同時有社經文化的階層性,聽者需要跟說者具有相近的味覺資料庫才能理解彼此對於食物味道的類比,才有辦法溝通。

上述的四階段說,較適用於味道不繁瑣的日本料理,尤其是壽司,然而面對中餐,如:水煮牛肉。爆香、過油、一起炒、淋辣油逼香氣的料理法,料理的味道若太多元,且再加上夠鹹夠重得要扒一口白飯吃,此時四階段的方法就較不適用來評估味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