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幾次晤談經驗之七

人們有時寧願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也不願意相信顯而易見的事實。我何嘗不是。

===================
個案:這個旅太操了,想調旅。
我:要不要先來營部連,歡樂營部連(笑)
個案:不要,這個旅太操了,你看網路上巴拉巴拉,我朋友巴拉阿拉,連上弟兄巴拉巴拉......
我:我就在營部連,可以告訴你這單位比較輕鬆。
個案:那是因為你不在連上。
我:......OS:怎麼樣都有理由啊啊啊;先有信念(這個旅很操)再用片段的資訊來佐證(我朋友怎樣怎樣),顯然是偏頗。
用「問題解決技巧」好像不容易改變他的「參考團體理論」。
===================

晤談中,個案陳述的無論家庭、人際、感覺、壓力......等,都是「個案看到的世界」是個案主觀的狀況,但是與「個案看到的世界」——個案實際的狀況,難免會有落差。
我知道把個案的陳述硬分為主觀、客觀是太簡略的,因為有時個案的感受,反映的正是他所受到的待遇。這就衍生一個問題「在晤談過程中,著眼於『個案的真實狀況』到底有沒有意義?還是焦點錯置?」

一位個案,因著家庭問題來到機構,是位很長期的個案,我漸漸在他談話中發現不尋常處。
「我來當職業軍人,是因為家人的期待,家裡需要我這筆錢(收入),父母都退休了,我成為家裡的經濟支柱,妹妹還在念大學,用我的錢去念,功課很爛,我也懶的管她了,爸爸每次回來都跟媽媽在吵架,而媽媽管我管得很嚴,我對抗好幾年了她都沒有改變,都不讓我出門。」

這聽來像家庭失功能,希望他多說一點,好讓我可以了解他的情況。
管很嚴?怎麼說?
個案:像之前假日,我媽要出門,就問我要不要一起跟姑姑去吃飯,跟他們就沒有話講,還有之前也是......有次還強拉我過去吃飯......我每次外宿回家都快累死了,十一點多就睡,假日還不能有自己的時間。
我內心:聽起來「事實」應該是星期一到五很累在家早早就寢,假日免不了要跟家人有些互動。聽起來狀況還好。

家裡的經濟支柱?怎麼說?
個案:我不定時的會拿錢給我媽,郵局本子在她那......卡在我這,有需要就去領。
我內心:聽起來「事實」應該是有時會拿錢給家人。聽起來狀況還好。

家人的狀況怎麼樣了?怎麼說?
個案:妹妹,不愛念書,功課很爛根本去混的;爸爸總是把賺到的錢花在自己身上,不給家裡,他們常常會吵架;媽媽總是管我管得很嚴......我不想管他們那麼多,他們最近怎麼了我不清楚。

我:但之前打電訪時,你媽說你正在和你妹看電視,狀況良好。
個案:那只是表面。
我內心:聽起來「事實」應該是個案對家人的印象,固著在負面的片段,只看到自己的付出,忽略家庭內每位成員不等的付出。從「挑戰」中得到印證,從數次晤談中發現個案對家人的評價不變。

我:媽媽做代工薪水一萬多並照顧姊姊(身障),妹妹在念書有打工薪水一萬多,爸爸仍然在工作薪水兩萬多。與個案所陳述「家裡需要我這筆錢」明顯不符合。我發現問題出在個案,不在家庭。
===================
基於機構的限制無法做家庭治療,僅能著眼於個案一人。「個案的真實狀況」我認為那是一個參考,用來評估個案的認知是否扭曲(現實感)的一種工具。

拼湊「個案的真實狀況」不是晤談的重點,晤談者並不是偵探,區分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認為應該是「豐富」個案的思考(社會工作:豐富觀點)促成個案既定的思考架構改變。
用能量觀點來說,能量就像水流,個案像複雜的水管系統,問題就像阻塞的水管,我不僅僅是提供支持(提供更強勁的水流),同理悲傷經驗(讓汙水流出水管),並在個案的思考架構中鑿出新的詮釋與新的管道(換新水管,讓汙水能夠正常的排出)。


讓個案明瞭他不一樣了,他是有選擇的,他是能改變的,他不是被動的,他是主動的。「只要他願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