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監理站四個小時的觀察——從社會學看青少年改車(機車)次文化

【監理站四個小時的觀察——從社會學看青少年改車(機車)次文化

我是現代孝子,陪老妹去參加機車駕照考試,努力終有回報,老妹拿到小50的駕照惹(灑花),哥已經仁志義盡, 考普通重型機車的事情就交給老爸去交吧!!

蘆洲監理站,其實我不太喜歡這裡,這的公務員實在太公務員,依法行政準時辦事(不要問太多),可是我家附近沒有監理站,要考試還是得跑到蘆洲。

最近畢業時日,學生放假閒閒,今天報考的人特別多,很多年輕人在這(我老了)
想當年,哥也在蘆洲考試,在下雨的午後。


基本上,我在旁邊納涼......一個下午......

我看到來考市的大多是剛滿18尚未20出頭的少年仔來應考,滿多人是以車會友,一群朋友起來考,改車的也滿多的,討論機車的也很多。
我在旁邊聽到有人說:他現在打工,剛買新車,原廠車殼只要刮傷就馬上換新的亮面車殼(非原廠),或者有人討論改管,加N2,換龍頭什麼的。

我對機車的認識不多,對我來說那就是個交通工具,所以我不介意好不好看或是改什麼地方,能騎就好(對於汽車也持相同態度)。

可能因為地點的關係,這裡是監理站,來應考的與來接觸的東西都與機車有關係,造成對於機車有興趣的人聚集在此。

我不太能理解「改車」的意義!?比較會跑嗎?可以比過汽車!?
我覺得改車的次文化,主要是車主的個人感覺,俗稱「炫炮」「爽」,實際上的性能提升只是附加的價值。
改車的例子:
「史上最猛的~機車音響~ ^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FysS1r4PCc
「後之移動-苗栗 Fighter-931 視覺、後移、氣壓、底燈、爆閃、後之移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t9IrIYJCdI

從改車的族群屬性來看,以蘆洲監理站做為樣本,車主的年紀大約在18~20歲,屬於青少年,這個年紀的人重視同儕團體也以同儕為參考標的,追求屬於青少年的次文化(機車次文化),反對權威(反對社會認為好的榜樣),追求個人化,追求時尚,追求高刺激感。

以青少年的經濟能力來看,這個年紀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汽車。但是對於社會認為的「衡量一個人的生活水準」例如:手機、機車、鞋子、服飾。
青少年還是認同的,並且發展成屬於青少年族群的次文化。

從社會學來看,現代社會是一個消費社會。
花錢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是再普遍不過的行為。「消費」被視為正常生活,人們在滿足生理需求之後,把多餘的錢拿去購買「非必需品」,例如:買電腦遊戲、買小蛋糕、買唱片、看電影。

「消費行為」除了滿足個人的需要,也被人用來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品味、個人風格的指標。
人們的消費不再是為了「必需品(needs)」像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是為了自己的「欲求品(wants)」像是:特殊符號的吊飾、潮衣。買手機,要買愛瘋。

現在是一個後現代社會,人們購買商品已經不再追求樣板格式,追求的是個人化、能夠突顯個人風格的物質、跟別人不一樣。
衣服穿在路上,不喜歡跟別人撞衫;明明都是同樣的汽車,自己的車偏偏要貼個貼紙;鞋子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同理可證。買機車,還要改個豹紋坐墊、最好是大改一番把原廠跟別人一樣的東西通通換掉,變成世界上僅此一台獨一無二屬於自己的機車。

這層物質文化在不同人群間發展成屬於這群人的次文化。
鞋子就是鞋子,偏偏有個牌子就叫做工頭鞋;西裝就是西裝,偏偏有些就被稱為田橋仔裝;機車就是機車,偏偏有些就是炫(潮)。
ps.
所謂「潮」指的就是個人化的意思。

機車在青少年間形成一種次文化,可能有各種原因,我上述只舉了幾種可能。

所以在消費社會與後現代社會的氛圍下,個人的感覺才是重點。但是人是在群體中生活的(見樹又見林的口吻),青少年個人的感覺很大一部分來自同儕
的回饋,同儕怎麼看自己,同時也影響著自己怎麼看自己。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路上會有很俗的台客機車(我私稱:屁孩機車)的出現,因為在他的團體與次文化中認為這樣就是「帥」「潮」「有個性」,他們不認為這樣「醜」「俗」。
===========================================
通常相同的人會聚在一塊,什麼樣的人會跟什麼樣的人互動。
看一個人的朋友群,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素質。

那麼再回來看改車次文化的這群青少年。
他們高中畢業,就去找打工,為了買到機車;而不是存錢買書、為了留學存錢。在青少年族群中自然有各種類型的人形成的團體,通常一個人的視野(view)很大一部分來自家庭,其中又以父母的影響最大。

「誰是臺大學生?」
http://jschang.myweb.hinet.net/WhoNTU.htm
「美國教育白皮書」(柯曼白皮書)
書不在身邊.........

都可見家庭經濟收入、父母學歷影響著孩子的視野。
那麼是怎樣的家庭促成青少年以改車為榮,或許可以藉此推測。
===========================================
我認為一個人的學識很大一部分來自家庭,你看馬英九的小孩各個不都人生勝利組。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把問題推給父母,是什麼造成父母如此?由此層層往上問其實通指向社會結構。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一個人會如此的不堪用,是這個環境造成的。
當資本家(既得利益者)以一副成功人士自居,或者貶低某群人時,要求社會上所有人效法自己的精神時,其實都忽略了每個人的出生背景。

一個人會貧窮,不只是自己不努力(好吃懶做)一句話就能解釋的。

「屢評新鮮人薪水 戴勝益常語出驚人」http://tw.news.yahoo.com/屢評新鮮人薪水-戴勝益常語出驚人-02584744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