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社工作為一門專業的再確認

 

【社工作為一門專業的再確認】
.
今天跟資深專科社工師前輩聊天,有相似的感想法喜充滿。
.
之所以感受到這門學科是個專業,之前談到酒店妹的成本外部化、還有外籍婦女與小孩的貧窮循環、婚暴案件依附關係的循環......新聞《五寶爸》寫社會底層的生存技巧,訝異於這些工作上習以為常且理所當然的應用,卻被外人看做是另一個世界的人。
.
原來外人離社會底層是這麼的遙遠。
.
也許,如何看待與理解貧窮本身就是一門專業。如何跟貧窮者工作,這更是高難度的專業應用。
.
那麼,社工對自己的不自信。在內部,我認為這是社工發展上長時間的理論外借導致,要諮商可以借用心理學與諮商輔導技巧,涉足心理師領域;要看待貧窮與社會議題借用社會學理論;社工理論波爾曼6P理論、eco-map、社工生態觀,這些偏向會談架構與關係建立技巧,給人的感覺就只是工作架構,而不是理論。
.
這就回歸到社工的專業發展,是先有實務才有理論。但社工理論就像蓋房子的鋼筋形成輪廓,社會學與心理學則像水泥堆砌細節。
.
在外部,案件的複雜性是常態,例如:親友各懷鬼胎,互相指控虐待身障者,同時有有高利貸議題,跟身障者安置與照顧議題,偏偏阿公阿嬤只想息事寧人導致整個家庭都抗拒外界介入。所以社工會遇到法律、家暴、債務、謀職、照顧的綜合議題。
.
問題是一個人的專業學習歷程有限,菜鳥社工怎麼可能回應這些議題。當手上有30案,每個案件都涉及多個議題時,社工的介入就如同隔靴搔癢,民眾無感,社工也不知道在三小。
.
那麼可以綜觀的來看,這正好顯現貧窮家庭的特質:議題混亂、彼此角力。怎麼切出議題的先後順序、怎麼回應、怎麼轉介,這都必須承認是社工專業的射程範圍。
.
我現在看待新聞案件,我都不管鄉民怎麼看待與指責這些人,回歸自己的社工專業,不受外人指點,不接受學科自我矮化,不接受其他學科抄襲性既受的說法。
.
社工行使獨立調查與工作,社工專業在先,然後才是佐以行政調查原則、社會學理論運用、諮商技巧運用。

家暴社工的受暴與內在修復

 
【家暴社工的受暴與內在修復】
.
這份工作之所以讓人難受,很多時候來自案主與相對人的暴力行為是突發性的、無法預測的。更難過得是這是社工工作日常。
.
相對人酗酒的這類小案件,我電話打過去剛好相對人酒醉之下直接把社工罵一頓,這跟沒喝酒時的反差,殺得我措手不及。雖然不是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但還是有一絲的不舒服感,這些負面感受是無法根除的。
.
我想重新回顧與處理這些經驗。
.
受傷的基本構造:工作中突發的負面感受,哪怕只是被罵三字經,因為人的構造是「經驗先於理性的。」心底的感受一定先出現,大腦與淺意識才提取相對應的知識與理論去因應與解釋。
.
換句話說「受傷是無法避免的。」
.
所以焦點將放在「如何降低暴力的發生?」(如何迴避暴力);「受暴之後如何修復?」(受暴之後如何自理傷口)。前者如相對人已在氣頭上了,社工就不要貿然家訪硬碰硬。
.
我想談的是後者,關於我受暴之後如何修復?
.
首先,我必須先意識到自己受傷,自此我才能從受傷的自己與自己二分,然後開始觀察與思考,展現人類大腦的後設認知,一切的一切由此開始。
.
接著,敘述受暴,將感受侷限特定的範圍。所謂「受暴」是一種精神暴力,它形成負面感受,這感受無以名狀、無法指涉只能述說「在猝不及防下被人突然責罵的震驚,在事發後這震驚帶來的負面感受持續占據我的整個腦海,像一團團的漆黑罩頂......
.
接著,原理運用,上述的震驚與負面感受,盤據我的認知,形成憂鬱認知,「Beck憂鬱認知的循環,都是源於內在信念」,那麼我應當處理信念「家暴工作的本質是被害人安全的保障,除之外別無其他,安全是無法被其他需求取代的」。
.
最後,堅定信念,可以緩解掉憂鬱認知的整體負面感受。再依據悲傷輔導技術,為此次的經歷賦予新意義,我這次的受暴,在整體刑法的射程中做為法治工作的一員,作為遂行公權力執行的一員的我,「程序正義是為了發現真實」。在這樣的工作中我的受傷與血淚是必須發生的。
.
有時候我工作太忙,感受就被拋之餘腦後,只有下班之後才能處理,這個憂鬱認知的循環從4/30.1500直到4/30.2300才處理完。作為社工我需要更快的自我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