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Eric.Klinenberg《獨居時代》筆記】
前言:
我認為基礎是很重要的,所謂「基礎」指的是能夠區分最根本的問題,關於社工是什麼不是什麼的問題。結果老游的社工概論重看了好多次,我當兵也在看這本,到底要看幾次......。
重讀《獨居時代》一書,快速閱覽整本書的內容,想知道福利火車頭的瑞典現在已經走到哪了,台灣的社福基本上還看不到人家的車尾燈......不過更廣的來看,各國福利的優劣並不能放在同一條線上來衡量,誰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更大的差異來自孕育文化的社會環境。
內文:
當代已開發國家的年輕人特色:
1.他們比前幾個世代在學校裡待得更久。
2.相信就業市場會厚待訓練有素、善於應變的人。
3.認為太快就全心投入工作,或效忠不會忠於他門的企業是不智之舉
4.會選擇晚一點結婚生子,多享受幾年我行我素或更換伴侶的社交生活,對親密關係是否能夠持續一輩子抱持懷疑
5.習慣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社交網站、打電玩、線上分享音樂。
6.有更長的與父母同住的時間
我的解讀:
上述描繪出一個重視專技、跨專業整合的當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網路在生活所佔得比重逐漸增加,已經改變年輕人的社交生活方式,隨著職業的專業化,「學習」的時間大幅增加,帶動初入職場的年齡的提高,在傳統權威影響力的崩解下,個人主義的興起「為自己而活」,成為逐漸被認同的觀念。
我沒有細看作者對「獨居運動」的現象的解釋,僅想大略瞭解他國現象。
「獨居」做為一個社會欣欣向榮的指標,地點通常發生於都市,都市是豐富次文化孕育的搖籃,也因為脫離鄉村較不受傳統文化的限制,充足的次文化、次團體才能滿足人們對於經營個人生活的需求。唯有在資源充裕的環境下,才能讓人們在不社交的情況下支撐起對生活的需求。
獨居的好處:
1.它賦予性的自由,便於人們嘗試進行社交
2.給人成熟、發展和找尋真愛的時間
3.得以在自己想要的時候,用自己想要的方法參與社交
4.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
5.不用對誰負責,僅對自己負責
我的解讀:
上述說明獨居能在兼顧隱私與個人意願之下,用個人希望的方式參與社交生活,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隨時能保有個人的生活方式。
高工時、責任制的職場,使當代人生活中必須長期處於工作環境下,「辦公室」成為一個社交場合,同事間形塑支持團體,但這種基於工作延伸出的社交形式,無法脫離以工作為重心的特色,仍然壓縮個人獨處的機會,在此背景之下「獨居」遂成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使人擁有一個完全隨心所欲做自己的空間。(此自我保護,沒有負面意思)
「獨居」做為一個不受他人影響、完全屬於個人的空間,「如何經營獨居生活?」遂成為獨居者首要面對的課題。獨居的價值如何兼顧成熟與自尊;個人抱持著開放的心態面對新事物;強調個人自主的生活態度;以個人特色為榮;婚姻的替代計劃(女友、寵物)。
1.「重新定義單身」,我很完整,婚姻與伴侶是為了豐富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
2.建立屬於自己的,與世界重新連結的方式
3.認同自己的獨特性,以奇怪為榮。
筆記到此。
(就是沒有認真讀,才寫不出什麼重點)
我會看到,該書跳脫傳統病態觀點,以正向的角度看待「獨居」,在我看來「獨居」像是小資女孩跟拜犬女王的合體,指能夠獨立經營生活、擁有足夠收入,生活不虞匱乏的狀態。
書中也同時列舉吸毒者、社會底層,這些被迫獨居的羅漢腳的生活狀況。在「獨居」的概念上做對比。
我認為重要的是,「獨居」被看做某種經濟與文化高度發展下的生活型態,而被人肯定,台灣目前好像還沒有看到類似的概念。但,對我來說,該書豐富了我評估獨居者的多個向度。
而且在書中,瑞典的社福產業已經思考並把機器人投入長照產業中,這裡的「機器人」並非台灣的輔具(例如:助行器),或監控機械(例如:遠端人型攝影機),而是類似日本寵物狗、人工智能的功能,旨在提供機構住民的社交能力。並且網路互動,並非社交互動的輔助,而是定位為主流的社交方式。
這些是目前台灣還沒有看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